↖  新冠肺炎疫情后期:如何科学严谨地回答 “放开会死100万”这种问题?..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2022-11-28 , 5903 , 896 , 130

听音频 🔊 . 看视频 🎦

[编按: 转载于 腾讯微信/ 洪广玉 往事陈列馆, 2022-11-26. ]

我经常遇到有人问   “如果放开,你考虑过那些老人吗?”,其实我也可以用“流感每年死8万人,你关心过那些因流感死亡的老人吗?”
这种话直接反问。但是,我想既然很多人有困惑、有恐惧,还是应该花点功夫把问题都讲清楚。

经常有人在网上问:你家有老人吗?放开就可能会死100万人呢,你考虑过吗?
答:关于放开后会有相当的死亡数,而且主要是高龄老人付出代价,我不仅思考过,可以说这一年来都在思考,我希望我的看法能帮到大家。


当涉及到死亡问题时,没法让人轻松。没有人希望死亡发生,没有谁真的自私地希望以老人死亡的代价换来自己的自由——谁家没有老人呢?
所以,当我们谈到这个问题时,不希望是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将这个提法当作道德大棒攻击有不同想法的人。我们绝大部分人可能立场有差异,但并不出于自私的原因。
在任何公共探讨中,我都提倡大家关注事实、行为和逻辑,而不要过多探讨动机,不进行无意义的道德指责。


01
迟早要开放,不要拿死亡数当道德大棒


对于新冠病毒,一个基本的认识是它不会消失了,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一直防下去,总有放开的一天。那么我们必须承认,无论何时放开,在放开后都会带来一定死亡——可作为参考的是,很多人不以为然的流感,但其实流感在中国至今每年都会造成大概8.8万人的超额死亡(这是估算,这个数字可能会偏大,而且不同年份有差异)。

所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在将来某一天,我们必然要面对新冠带来的人员损失问题。与此同时发生的是,我们也要面对广泛感染,大部分人可能都没啥问题,但不排除有少部分人会出现   “新冠后遗症”(新冠后遗症不是终生伴随的意思,绝大部分仍然是会缓慢恢复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放开后会有什么样人员和社会损失,本身是可以探讨的,而且也是要重视的,但它们延伸出来的问题是何时放开才合适,以及放开后如何应对等等。何时放开,既取决于科学上对未来疫情的判断,也取决对眼下的防疫形势,防疫得失的评估。
在做这些评估前,首先要抑制的就是   “生命无价”的道德冲动。因为如果生命真的无价,就不用做什么评估了,直接回到永不开放的死循环中去。

-loading- -loading--loading-



  “生命无价”只是人的情感上,但是现实中生命不可能无价。如何生命真的无价,去医院看病就不应该收费,因为有些病收费太高导致了看不起病,死了人。如果生命真的无价,也应该把所有车道建成双向八车道,因为马路宽了车祸概率就降低了。
导致生命有价的原因不是人的无情、自私,而是现实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命延续本质上需要资源作为支撑,资源不是无限的而且有价格,生命也不得不   “有价”。
所以,对各种支撑生命的要素进行必要的权衡或者说计算,不仅不可耻,而且非常必要。

UfqiLong


02
不是不想防,而是太难防

再回到新冠的防疫问题,一个大前提是:防疫要耗费资源,如果耗费的资源不过于多,而收益又很明显,确实是比较容易做出选择的,那就是选择严格防疫(前提是能防住),推迟开放,等待更好时机。

在2020年和2021年,中国就是这么做的,当时的情况是全国个别城市会有一些疫情,但大部分地方没有疫情或很少的病例,大部分企业也能正常生产。通过这种严格的动态清零策略,中国保护了生命,也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
当时采取这一策略的不只中国大陆,还包括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新加坡等。换句话说,东亚这一圈都采取了差不多的策略。说明当时大家对防疫成本投入和收益的考量是比较一致的,而且民众总体上是非常支持的。
而之所以是东亚选择这种策略,欧美没有这样做,不是成本收益计算有不同结果,而是文化观念不同——东亚民众更愿意让度一些个人权益以换取集体利益(有分析认为这是农耕文明塑造的),而欧美民众没有这种文化基础,导致防疫策略无法执行。


当然,如果从个体角度来说,即使是2020年、2021年,那些被严格封控过的居民,也是付出了一定代价的,可以说是少数人付出代价换取了全国大部分人的相对安全和自由。
总体来说,即使2021年有少数人对动态清零策略表示过怀疑和动摇,但不能不说这个策略是成功的,它保护过很多人的生命,其间中国的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
2021年12月9日,奥密克戎毒株首次在中国内地检出。虽然从观测上已经知道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力强得多,但具体有多强,动态清零是否能防住,当时并没有底。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即使是再强的传播力,只要能真正做到物理隔离,也还是能做到阻断传播的。

但是,现实很快告诉大家,要防住的难度提升了不知多少倍。天津、吉林的疫情相继爆发,尤其是吉林省的疫情非常严重,一度到春播开始仍未结束。
从天津疫情开始,可以说中国的防疫进入了一个不同以往的状态:只要病毒在社会面传播五六天没发现,就有可能导致全城开花——5月份的北京就是如此,病毒只在社会面隐匿传播了五六天,最终靠接近封城+多次全民核酸搞了2个月才控制下来。
从今年内的疫情新增趋势图可以看出,2月21日之后每日新增确诊数就一直居高不下,每天新增最低都得2000人左右。而到3月底和4月的上海,这之后发生了什么,大家都很清楚了。

-loading- -loading--loading-


UfqiLong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城市被迫封锁,有一线大城市,有省会城市,也有十八线小县城。差别无非是因资源和管理水平不同,清零和解封的速度有所不同。而由于出远门就有被封控在外地的可能,绝大部分人自觉取消了出差和旅行计划。
从上半年天津、吉林到上海、北京,以及其它各个城市防疫的经历来看,大致说明了两点:
1、古老的物理隔离手段仍然是管用的,因为物理定律不会失效,只要不惜代价,确实是可以做到某个时间点的清零的。
2、虽然能做到清零,但是代价过于大,上海因为封城,直接损失就在八千多亿。更麻烦的是,清零的成果很难保持,或者说保持不了太久。


有很多人把下半年的疫情再也无法彻底控制归罪于上海方面,特别是批评上海当初施行的所谓   “精准防控”精而不准,也没有更早封城。这种批评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肯定是马后炮。我们尤其不能忽略,当时上海承担了全国最重的“外防输入”的任务,这意味着上海将会有更多薄弱点去接受考验。

同样不能忽略的是,(2022年)5月份的北京,以及上海在5月底总体控制住以后(其中仍有一定病例外溢),到了下半年的诸多城市(已经多到数不过来),都爆发了严重疫情,将所有的原因都归为   “上海后患无穷”并不合理。
也有人将下半年疫情走高归因为第九版防疫手册将入境隔离时间缩短,导致了输入病例的遗漏。这个说法或许有一定依据,但问题在于,缩短入境隔离时间本身就是在防疫和经济发展、内外交流中寻找平衡点。而且其被遗漏的比例被夸大了。


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北京一直严控进京,进京就弹窗,也一直做三天一检的常态化核酸,有散发病例也及时追踪,但到了11月还是爆发了。北京还是防疫资源最雄厚、居民文化素养最高最愿意配合的城市之一,这样仍然难以防范,你说问题到底出在哪?
实际情况是,下半年的疫情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首先是病毒继续在变异,传播力更强了,而且新的一波全球疫情又传到了西太平洋地区,外防输入压力更大,再叠加上了暑假大量人员流动,导致疫情多点开花。

朋友圈的风景:美妙时光美景风光:山河湖水人文城市-6

+疫情 +新冠 +防疫 +生命 +肺炎

本页Url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15 仁智互见 👎1
  • 还没有评论. → +评论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图案 图案
    AddToFav   
    新闻 经典 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