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2:第一章 我的家世-2..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2024-03-15 , 11235 , 2422 , 84

听音频 🔊 . 看视频 🎦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2:第一章 我的家世-2

这两位太后一位是咸丰的皇后钮祜录氏,后来尊号叫慈安,又称东太后,另一位就是慈禧,又称西太后。西太后原是一个宫女,由于怀孕,升为贵妃,儿子载淳是咸丰的独子,后来当了皇帝,母以子贵,她立时成了太后。不知是怎么安排的,她刚当上太后,便有一个御史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
  这主意遭到肃顺等人的狠狠驳斥,说是本朝根本无此前例。这件事对没有什么野心的慈安太后说来,倒无所谓,在慈禧心里却结下了深仇。她首先让慈安太后相信了那些顾命大臣心怀叵测,图谋不轨,然后又获得慈安的同意,秘密传信给恭亲王,召他来热河离宫商议对策。
  当时肃顺等人为了巩固既得势力,曾多方设法来防范北京的恭亲王和离宫里的太后。关于太后们如何避过肃顺等人的耳目和恭亲王取得联系的事,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有人说太后的懿旨是由一个厨役秘密带到北京的,又有人说是慈禧先把心腹太监安德海公开责打一顿,然后下令送他到北京内廷处理,懿旨就这样叫安德海带到了北京。


  总之,懿旨是到了恭亲王手里。   恭亲王得信后,立即送来奏折,请求觐见皇帝。肃顺等人用   “留守责任重大”的“上谕”堵他,没能堵住。


  肃顺又用叔嫂不通问的礼法,阻他和太后们会见,依然没有成功。关于恭亲王与太后的会见,后来有许多传说,有的说是恭亲王化妆成“萨满”①进去的,有的说是恭亲王直接将了肃顺一军,说既然叔嫂见面不妥。就请你在场监视好了,肃顺一时脸上下不来,只好不再阻拦。
  还有一个说法是恭亲王祭拜咸丰灵位时,慈禧太后让安德海送一碗面赏给恭亲王吃,碗底下藏着慈禧写给奕訢的懿旨。总之,不管哪个传说可靠,反正恭亲王和太后们把一切都商议好了。结果是,太后们回到北京,封奕訢为议政王,八个顾命王大臣全部被捕,两个亲王赐自尽,肃顺砍了头,其余的充军的充军,监禁的监禁。
  载淳的年号也改为“同治”,意思是两太后一同治政。从此开始了西太后在同光两代四十七年垂帘听政的历史。我的祖父在这场政变中的功勋,是为慈禧在半壁店捉拿了护送“梓宫”②返京的肃顺。
  我祖父于是获得了前面所说的那一串头衔。  


①据说满族早期有一种原始宗教,叫做   “萨满教”。以天堂为上界,诸神所居,地面为中界,人类所居,地狱为下界,恶魔所居。男巫叫“萨满”,女巫叫“乌答有”。他们为人治病、驱邪时,口念咒语,手舞足蹈,作神鬼附身状。满族进关后,此教仍然保存,但只限女巫(称萨满太太)经常进宫。


②皇帝的棺材是梓木做的,皇帝生时居住的是宫殿,故死后躺的棺材亦叫做   “梓宫”。

-loading- -loading--loading-



此后,同治三年,奕囗又被赐以   “加亲王衔”的荣誉,同治十一年正式晋封为亲王。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去世,光绪皇帝即位,他更被加封亲王“世袭罔替”,意思是子孙世代承袭王爵,而不必按例降袭。在光绪朝,恭亲王曾几度失宠,但醇亲王受到的恩典却是有增无已,极尽人世之显赫。
我在醇王府里看见过祖父留下的不少亲笔写的格言家训,有对联,有条幅,挂在各个儿孙的房中。有一副对联是:   “福禄重重增福禄,恩光辈辈受思光”。当时我觉得祖父似乎是心满意足的。但我现在却另有一种看法,甚至觉得前面说到的那个看戏训子的举动,祖父都是另有用意。
如果说二十一岁的醇郡王缺乏阅历,那么经历了同治朝十三年的醇亲王,就该有足够的见识了。特别是关于同治帝后之死,醇亲王身为宗室亲贵,是比外人知之尤详,感之尤深的。
在野史和演义里,同治是因得花柳病不治而死的,据我听说,同治是死于天花(翁同和的日记也有记载)。按理说天花并非必死之症,但同治在病中受到了刺激,因此发生   “痘内陷”的病变,以致抢救无术而死。据说经过是这样:有一天同治的皇后去养心殿探病,在同治床前说起了婆婆又为了什么事责骂了她,失声哭泣。

UfqiLong


  同治劝她忍受着,说将来会有出头的日子。   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对儿子和媳妇早设下了监视的耳目。这天她听说皇后去探视同治,就亲自来到养心殿东暖阁外,偷听儿子和媳妇的谈话。
  这对小夫妻万没料到几句私房话竟闯下滔天大祸,只见慈禧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痛打,并且叫内廷准备棍杖伺候。同治吓得昏厥过去了,慈禧因此没有对皇后用刑。同治一死,慈禧把责任全部安到皇后的头上,下令限制皇后的饮食。
  两个月后,皇后也就被折磨死了。   皇后死后,慈禧的怒气还不消,又革掉了皇后的父亲崇绔的侍郎职位。第二年,有个多事的御史上了一个奏折,说外边传说很多,有说皇后死于悲痛过度,有说死于绝粟,总之,节烈如此,应当表彰,赐以美谥云云。
  结果皇后的谥法没有争到,这位御史把自己的官也丢了。

在同治死前,慈禧同治母子不和已是一件公开的秘密。我在故宫时就听到老太监说过,同治给东太后请安,还留下说一会话,在自己亲生母亲那里,简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同治亲政时,慈禧在朝中的亲信羽翼早已形成,东太后又一向不大问事;
  皇帝办起事来如果不先问问西太后,根本行不通。这就是母子不和的真正原因。慈禧是个权势欲非常强烈的人,绝不愿丢开到手的任何权力。
  对她说来,所谓三纲五常、祖宗法制只能用来适应自己,决不能让它束缚自己。为了保持住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什么至亲骨肉、外戚内臣,一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同治帝后之死,可以说是慈禧面目的进一步暴露。


  我祖父如果不是看得很清楚,他决不会一听说叫儿子去当皇帝就吓得魂不附体。参加了那次御前会议的翁同和在日记里写过,当慈禧宣布立载湉为嗣的话一出口,我祖父立即   “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按照祖制,皇帝无嗣就该从近支晚辈里选立皇太子。载淳死后,自然要选一个溥字辈的,但是那样一来,慈禧成了太皇太后,再去垂帘听政就不成了。因此她不给儿子立嗣,却把外甥载湉要去做儿子。
  当时有个叫吴可读的御史,以   “尸谏”为同治争嗣,也没能使她改变主意。她只不过许了一个愿,说新皇帝得了儿子,就过继给同治。有一位侍读学士的后人,也是我家一位世交,给我转述过那次御前会议情形时说,那天东太后没在场,只有西太后一人,她对那些跪着的王公大臣们说:“我们姐儿俩已商议好了,挑个年岁大点儿的,我们姐儿俩也不愿意。”

连惟一能控制她一点的东太后也没出来表示意见,别人自然明白,无论是   “尸谏”还是痛哭昏迷,都是无用的了。
从那以后,在我祖父的经历上,就出现了很有趣的记载。一方面是慈禧屡赐恩荣,一方面是祖父屡次的辞谢。光绪入宫的那年,他把一切官职都辞掉了。   “亲王世袭罔替”的恩典是力辞不准才接受的。这以后几年,他的惟一差使是照料皇帝读书。他于得兢兢业业,诚惶诚恐,于是慈禧又赏了他“亲王双俸”、“紫禁城内乘坐四人轿”。


  后来恭亲王失宠,革掉了议政王大臣,慈禧太后又命军机大臣们,今后凡有重大政务要先和醇亲王商议,这等于给了他更高的职务。按例,男子结婚便算成年。光绪如果结了婚,太后理应归政。这是慈禧极不情愿的事,于是就在光绪婚前,由奕囗带头向太后叩请继续“训政”。清朝创建新式海军,奕囗接受了这个重任,海军初步建成之后,他须代表太后去检阅,偏要拉着一位太监同去,因为这位李莲英大总管是慈禧的心腹人。慈禧赐他夫妇坐杏黄轿,他一次没敢坐进去。这种诚惶诚恐的心理,不仅表现在他的一切言行之中,连家里的陈设上也带着痕迹。他命名自己住的正房为“思谦堂”,命名书斋为“退省斋”。书斋里条几上摆着“欹器”①,刻着“满招损,谦受益”的铭言。
  子女的房中,到处挂着格言家训,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loading- -loading--loading-


UfqiLong

其实问题不在钱财,而是怕招灾惹祸。最有意思的是,他在光绪二年写了一个奏折,控告一个没有具体对象的被告,说是将来可能有人由于他的身份,要援引明朝的某些例子,想给他加上什么尊崇;如果有这样的事,就该把倡议人视为小人。他还要求把这奏折存在宫里,以便对付未来的那种小人。过了十几年之后,果然发生了他预料到的事情。光绪十五年,河道总督吴大澄上疏请尊崇皇帝本生父以称号。
  慈禧见疏大怒,吓得吴大澄忙借母丧为由,在家里呆了三年没敢出来。


①欹器亦叫做敧器,苟子《宥生篇》云: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日:‘此盖为宥坐之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或曰宥与侑同,即劝。  )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敧,中则正,满则复。’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复,虚而奇攴。
  孔子喟然而叹曰:‘吁!   恶有满而不复者哉!   ’”  


毫无疑问,自从光绪入宫以后,我祖父对于他那位姻姊的性格一定有更多的了解。
  在光绪年间,她的脾气更加喜怒无常。   有一个太监陪她下棋,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宗的这只马”,她立刻大怒道:“我杀你一家子!”
就叫人把这太监拉了出去活活打死了。慈禧很爱惜自己的头发,给她梳头的某太监有一次在梳子上找到一根头发,不由得心里发慌,想悄悄把这根头发藏起来,不料被慈禧从镜子里看到了,这太监因此挨了一顿板子。伺候过慈禧的太监都说过,除了李莲英之外,谁轮着在慈禧的跟前站班,谁就提心吊胆。
  慈禧年岁渐老,有了颜面肌抽搐的毛病,她最不愿意人家看见。有个太监大概是多瞧了一眼,她立刻问:  

 “你瞧什么?”

太监没答上来,就挨了几十大板。别的太监知道了,站班时老是不敢抬头,她又火了:  

 “你低头干什么?”
这太监无法回答,于是也挨了几十大板。


还有一回,慈禧问一个太监天气怎样,这个乡音未变的太监说: 

  “今儿个天气生冷生冷的。”
慈禧对这个   “生冷生冷”听着不顺耳,也叫人把这太监打了一顿。

除了太监,宫女也常挨打。
奴仆挨打以至杖毙,在北京王府里不算什么稀奇事,也许这类事情并不足以刺激醇亲王。如果这都不算,那么光绪七年的关于东太后的暴卒,对醇亲王来说,就不能是一件平常事了。据说咸丰去世前就担心懿贵妃将来母以子贵做了太后,会恃尊跋扈,那时皇后必不是她的对手,因此特意留下一道朱谕,授权皇后,可在必要时制裁她。


  生于侯门而毫无社会阅历的慈安,有一次无意中把这件事向慈禧泄露出来。慈禧从此下尽功夫向慈安讨好,慈安竟被她哄弄得终于当她的面前烧掉了咸丰的遗诏。过了不久,东太后就暴卒宫中。有的说是吃了慈禧送去的点心,有的说喝了慈禧给慈安亲手做的什么汤。这件事对醇亲王说来无疑地是个很大刺激,因为后来的事实就是如此:他更加谨小慎微,兢兢业业,把取信讨好慈禧,看做是他惟一的本分。他负责建设海军的时候(李鸿章是会办大臣),为了让太后有个玩的地方,便将很大一部分海军经费挪出来修建了颐和园。
  这座颐和园修建工程最紧张的阶段,正值直隶省和京师遭受特大水灾,御史吴兆泰因为怕激起灾民闹事,建议暂时停工,因此夺官,   “交部议处”。

而醇亲王却一言不发,鞠躬尽瘁地完成了修建任务。

一八九○年颐和园完工,他也与世长辞了。

四年后,他手创的所谓海军惨败于甲午之役。

花了几千万两白银所建造的船只,除了颐和园的那个石舫,大概没有再剩下什么了。


(未完待续, To be contd)
 

朋友圈的风景:美妙时光美景风光:山河湖水人文城市-28

+同治 +恭亲王 +太后 +皇后 +祖父

本页Url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7 仁智互见 👎0
  • 还没有评论. → +评论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连载目录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 1.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

      2.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2:第一章 我的家世

      🔴 3.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2:第一章 我的家世-2

      4.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2:第一章 我的家世-3:外祖父荣禄

      5.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2:第一章 我的家世-4:慈禧太后的决定

      6.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2:第一章 我的家世-5:摄政王监国

      7.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2:第一章 我的家世-5:摄政王监国-2

      8.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2:第一章 我的家世-6:亲王之家

      9.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9:第二章我的童年

      10.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9:第二章我的童年-2:登极与退位

    11

    12.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9:第二章我的童年-3:帝王生活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20:第三章北京的小朝廷-3:丁巳复辟-3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20:第三章北京的小朝廷-7:内部冲突-3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20:第三章北京的小朝廷-13:由使馆区到租界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上-21:第四章天津的行在-7:东陵事件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 智能推荐

    + 野玫瑰 野玫瑰
    AddToFav   
    新闻 经典 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