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5 , 7213 , 896 , 0
邓小平时代-下部-6:第17章 一国两制:台湾、香港和西藏-3
里根手下的国务卿黑格(Alexander Haig)应邓小平之邀于1981年6月访问了北京。6月16日邓小平会见黑格时重复了他对其他人说过的话:中国希望中美关系顺利发展,但是假如不能正确处理对台售武问题,则可能造成中美关系的停滞甚至倒退。[17-15]他还对黑格说,中国同意与美国恢复邦交时,美国曾表示会逐渐减少对台售武,但后来并没有这样做。
中方要求美国全面停止向台湾出售战斗机。 如果美国不减少对台售武,他准备与美国断交。黑格相信,为确保中美合作对抗苏联,必须做出让步,于是向邓小平保证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只会继续向台湾销售 “经过仔细挑选的防御性武器”。
[17-16]邓小平向黑格表达了他的强硬观点三天后,里根总统会见了应邀前来华盛顿讨论台湾和中国关系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李光耀在回答里根的问题时说,他认为以台湾的安全状况并不需要美国拟售的FX-15战斗机。会谈结束时,里根请李光耀给台湾的蒋经国总统捎信,告诉蒋美国难以满足台湾的全部要求,台湾现在不应当提出对高技术武器的要求,但里根总统也不会扔下蒋经国不管。
数日之后,李光耀就把这个口信带给了蒋经国总统。[17-17]
与此同时,邓小平和部下继续向美国施压。黑格访华后不久,当时国务院的中国问题资深专家、驻华大使恒安石(Arthur Hummel)收到了中国外交官交给他的一份照会,其中提到,美国继续对台售武将会给双方战略合作造成严重后果。邓小平在8月底接受香港报纸采访时再次警告说,北京已经为中美关系恶化作好了准备。
在10月的墨西哥坎昆峰会上,赵紫阳总理对里根总统说,中国希望与美国合作对抗苏联,但台湾问题仍是这一合作的障碍。同样是在坎昆会议上,外交部长黄华告诉黑格国务卿,中国要求得到一个明确日期,在此期限之前售台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不可超过卡特当政时期的水平,他还要求每年逐渐减少对台售武,并确定一个具体日期完全停止出售。一周后黄华外长又转达了邓小平的要求,即在中美军事合作谈判结束之前,美国不能与台湾达成任何出售武器的协议。
美国接受了邓小平的要求。 黑格答复黄华说,美国不同意为停止对台售武规定一个时限,但是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将是 “有限的和有选择的”,并且不会超出卡特政府时期的水平。[17-18]
为了表明北京对美国未减少对台售武的不满,赵紫阳不但拒绝了里根发出的庆祝1972年《上海公报》发表十周年的访美邀请,甚至没有对他的信给予答复。中国按 “杀鸡儆猴”的古训,以荷兰向台湾出售两艘潜艇为由将中荷外交关系降级。1982年1月,美国派助理国务卿约翰・霍尔德里奇出访北京,以防关系进一步恶化。
[17-19]霍尔德里奇一行人受到的接待十分冷淡,但是当霍尔德里奇告诉中方官员美国决定停止向台湾出售FSX战斗机后,中方又变得亲切起来。然而霍尔德里奇还肩负着自己的使命:在美国决定向台湾出售哪些武器系统之前,和北京就中美关系的框架达成更宽泛的协定。霍尔德里奇带来了一份框架协议的草稿,但中方认为它过于含糊其辞,没有对他们关心的问题做出回应。
北京方面要求,为使谈判继续,美国必须不再向台湾运送任何武器。[17-20]这相当于已经划出了中方的底线。1982年最初几个月,中国媒体仍不断抨击美国干涉台湾问题,中国认为这是自己的内政。
为了打破这种紧张关系,里根总统致信北京,建议让副总统乔治・布什——他与邓小平和其他一些中国重要官员有着良好的关系——出访亚洲时顺道访华。中方没有当即做出答复,直到布什已经访问了几个亚洲国家后才通知美国,北京欢迎布什来访。布什在抵京后的最初几天发现,北京对售武问题依然态度强硬。
随后邓小平请他前去会谈。 会谈过程中邓提议和布什去旁边一个房间单独交谈一刻钟,只允许恒安石大使和译员在场。一小时后,布什和邓小平达成了非正式谅解,最终这被纳入了美国限制对台售武的文件。
邓小平知道已经得到了他所期望的最佳结果:美国不会停止对台售武,但对售武作了限制——而随着美国对台售武的减少,邓小平可以乐观地认为,从长远看台湾终将回归大陆。这次谈话之后中方对美国的责难便消失了,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17-21]一年多来像一位军人那样以强硬姿态气势汹汹地教训美国官员的邓小平,又变成了一个幽默风趣的合作伙伴。
[17-22]
邓小平和布什在会谈中达成的谅解,成了恒安石和中方同行之间进行具体谈判的基础,并形成了《关于美国对台售武的中美联合公报》(1982年8月17日签署)。该协议对美国售台武器做出限制,明确表示美国 “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公报还规定,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美国愿意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达成最后的解决”。
[17-23]为了安抚台湾及对公报持反对意见的国会议员,里根总统邀请30位参议员和众议员开了一个情况介绍会,向他们解释为何这一协议并未伤害台湾。
8月17日公报一公布,邓小平就邀请恒安石与他非正式会面。在和蔼的交谈中,邓小平祝贺恒安石达成了协定。这份《八一七公报》,连同1972年2月27日的《上海公报》和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报》一起,成为美中关系的三个基础文件。
[17-24]
UfqiLong
此后直到天安门悲剧为止,它为中美关系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它也为里根总统1984年4月下旬为期六天的中国之行铺平了道路,使他成为两国建交后第一位访华的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期间与邓小平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友好会谈。
邓在解释了中方的对台立场后,请里根从中方观点考虑问题,不要因为蒋经国而本末倒置。[17-25]里根感到这次访问很愉快,他说邓小平 “看起来不像共产党”。[17-26]
在1980年代中期,邓小平对自己能在 “去见马克思”前解决台湾统一问题仍存一线希望。他和蒋经国有私交,两人在1926年曾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1985年9月20日邓小平会见李光耀时,知道李不久前曾见过患有严重糖尿病的蒋经国,就问他蒋经国对接班人问题是否有所安排。
李光耀回答说自己没法说谁最终会接蒋经国的班。邓小平则说他担心蒋经国去世后台湾会发生混乱,因为那里有部分势力想跟美国和日本合作,寻求台湾独立。邓小平随后请李光耀转达他对蒋经国的问候以及两人见一面的建议。
没过一个月,李光耀就飞到台湾捎去了这个口信。然而蒋经国有着多年与共产党打交道的痛苦记忆,他说他无法相信他们,拒绝了会面的邀请。[17-27]此事过后,已届81岁高龄的邓小平再没多少理由指望自己能解决台湾问题了。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阻止台湾做出任何走向独立的举动,为他的继承者有朝一日重新控制台湾铺路。
两年后的1987年,蒋经国在病榻上废除了实行已久的戡乱法,使反对党合法化,从而为台湾的民主化打下了基础。他也第一次允许台湾人民去大陆探亲,但不能直接前往,而是要绕道香港。台湾人很快就开始前往大陆探亲,并在那里做起了生意。
由于很难区分台湾人是否在大陆有亲戚,因此不久后便允许所有台湾人前往大陆。邓小平欢迎台湾人来大陆探亲和做生意,他把这视为走向最终统一的步骤,尽管在他生前也许不再可能实现。邓小平的说法是: “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17-28]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