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厉,既有月相的阴历也有日相的阳历..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2022-08-20 , 4093 , 104 , 111

听音频 🔊 . 看视频 🎦

[编按: 转载于 Wikipedia.org/农历, 2022-07-25.]

农历,现今中华文化圈民间传统广泛使用的阴阳合历。古代相传为黄帝时代或者夏朝创制,又称黄历、夏历。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宣布以格里历纪年,称为国历,而华夏传统历法则返称为旧历、传统历,台湾话又称咱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以格里历纪年,夏历改称   “农历”。
格里历中文亦称阳历,因此农历常习惯上称为阴历,然而农历其实为阴阳合历。农历是阴阳历:   “阳”是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以冬至回归年为基准确定岁实,配合季节阳光分一岁为二十四节气;“阴”根据月球运行定朔望月。
中华现存历书最早是西汉版本之《夏小正》,汉武帝时期制定之《太初历》已经有相当完善之历法规则,自此大都采用   “夏正”,即以建寅月为正月;之后定朔定气规则又多次修改。现行农历版本是依据既定基本规则,运用现代天文学成果修订,完全依照日月运行等天文数据计算得来,为一天文历法。
农历和格里历、伊斯兰历一样,是现在应用广泛的历法之一。在华人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朝鲜半岛、越南及全世界海外华人社区,农历广泛应用于生日标记、各种民俗活动节日等,比如   “年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庆活动,被视为中华文化象征。2022年是壬寅年。

阴阳合历


历法是纪录时间之座标系统,多数古代民族根据天象来确定历法,都有年和月之概念:年,就是四季周期,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月,就是月相盈亏周期,即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准确测量回归年和朔望月之长度,会发现一年比十二个月多大约10.875日,即单个阴历或阳历无法同时满足年和月的准确周期。
阴历之历月是准确按月相盈亏圆缺周期来制定,1个朔望月长约29.53日,故制订历月为大月就是30日,小月就是29日,若以12个月为1年,1年之长度就落在354日或355日之间,故年只是大体上符合一个四季循环,但其长度和四季周期有一些差异,这就导致新年并非固定于某个季节,而是缓慢推移,从冬季逐年移动到夏季。例如伊斯兰历、古希腊历都是如此。
阳历之历年是准确按太阳视运动周期(回归年)为制定标准,没有月之概念,或者月只是大体符合月亮阴晴圆缺变化的周期长度。例如西历月长与真正的朔望月只相差0.5至1.5日,西方语言之月份与月亮同源(例如英语中的month与moon),但月亮圆缺与每月日期变化没有固定关系(即新月的日期逐月缓慢推移)。季节明显之地区,所原创之历法多为阳历,比如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了古埃及太阳历。
 
调和阴阳

华夏历法同时考虑到太阳及月球运动,兼顾了年和月之准确周期,是为阴阳合历。因华夏以农立国,农民常依此历进行农事,故又称为农民历。夏历依据观测月相变化,严格按照朔望月周期确定月份(定朔),为农历之阴历部份,12个月平均约在354日左右。
  通过观测太阳视运动与黄道的关系,观察出回归年之周期约在365.25日左右,由太阳之高度角变化周期,影响地表气候环境之不同,定出二十四节气(定气),为农历之阳历部份。在结合时衡量到阴历十二个月与阳历回归年每年约有11日落差,为了使彼此长度能够更加接近,自春秋时代起即有   “十九年七闰月法”;又排定了闰月规则,力求平衡调和中气在相应固定月份。
  如此既达到年合四季、月合圆缺,即新月固定于初一,新年固定于冬春之交,达成阴阳和谐。

因十九年七闰之规律,每个人在其19岁倍数之生日,有机会西历生日与夏历重合于同一日。

天干地支

-loading- -loading--loading-



天干地支60种配搭,循环往复,每60年干支纪年一个周期、每60月干支纪月一个周期、每60日干支纪日一个周期、每60时辰干支纪时一个周期,干支纪年月日时合共有八字。天干地支对应到月份,通常采用干支纪月,这种纪月以冬至所在月为子月,每一年为一个周期,如遇到闰月,闰月干支与前月相同。其中特别是地支中之子午,在夏历有着重要地位。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地支
地支与月份、时辰有固定关系:
年、月表征地球公转,每圈为一岁,均分为12节,每节为一个月份,各对应十二地支,
日、时表征地球自转,每圈为一日,均分为12格,每格为一个时辰,各对应十二地支;
由于这种对应关系,每5年(日),干支纪月份(时辰)正好完成一次周期。(干支纪月不计闰月)

子午
十二地支中,子午依据太阳位置来确定,子为阴极盛,午为阳极盛,子午为岁、日周期定出始末与中点:
以每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之日期定出夏至,午月为每岁之中点月份(干支五月),
以每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日期定出冬至,子月为每岁之始末月份(干支十一月);

UfqiLong

以每日太阳位于正南方向之时刻定出正午,午时为每日之中点时辰(11~13点),
以每日太阳位于正北方向之时刻定出子夜,子时为每日之始末时辰(23~01点)。
注:此处每日太阳位于正北方向是指夜晚,太阳在地平线下方之正北。
岁与年平均等长,起始点平均相差八分之一年,即半个季度。因为岁末岁初各有半个冬季,而年的安排使到一整个冬季放在年末。


中国古代以子夜为日之分界,以子正初刻(00:00)为一日之开始,以夜子初四刻(24:00)为一日之终结。但习惯中,人们倾向于认为一日开始于寅时(平旦)5点。中国传统将一日分割为12个时辰,依次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1个时辰等于2个小时,子时是下午11时至上午1时,丑时是上午1时至上午3时,以此类推。
夏历用干支来标记流水日,就像如星期般,无天文意义。60干支为一循环,甲子、乙丑、丙寅、癸亥、甲子。比如,2013年新年岁首(西历2月10日)是丁未日,2014年岁首(1月31日)是壬寅日。

月朔
朔望月之长度大约在29.27至29.83日之间变动,长期平均长度是29.530588日(29日12时44分2.8秒)。因此,农历一个月是29日或30日,又称小月及大月。每一个月起始于朔日子夜,结束于下一个朔日子夜之前。现行历法采取定朔法。

平朔
早期,采用平朔方法确定朔日。经过长期观察,确定朔望月之平均长度,比如{\displaystyle 29{\tfrac {499}{940}}}日。然后,选一个日月合朔的日期作为历元,每经过一个月增加{\displaystyle 29{\tfrac {499}{940}}}日,取整数部分即得朔日。
平朔规则下,通常是大小月相间,然后每经过15或17个月有一对连大月。

定朔
元授时历起,天文台运用天体运行规律和采用实际观测天象数据,确定每朔(太阳和月球之黄经一致)之具体时间,取当日为朔日,即每月初一。
定朔规则下,各月大小排列并不固定,有时会碰到连续四个大月或是连续三个小月。

节气
因地球椭圆地围绕太阳公转,速度不平均,故节气有二法。按平均时间为平气,按公转角度为定气。平气法之春分秋分,未必为昼夜等长。自崇祯历至今,历法使用定气。

平气
在古代,通常以冬至到冬至之间(约{\displaystyle 365{\tfrac {1}{4}}}日),分割为24段(每段约{\displaystyle 15{\tfrac {7}{32}}}日),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为中气,通常用来确定月份。冬至所在月份为冬月、大寒所在月份为腊月、雨水所在月份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为二月、小雪所在月份为十月,无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13]。
属阳历的干支月或中气月来源于观测太阳的回归年并按地支均分,属阴历的朔望月来源于观测月亮盈亏。中气之间的时间约为30日{\displaystyle 5{\begin{matrix}{\frac {1}{4}}\end{matrix}}}时,因此中气日之间的间隔(含前不含后)为30或31日。而一个朔望月的时间为29日或30日,一个月内要么一个中气,要么没有中气。
  因此,中气可以直接来确定月份及闰否。   每个中气干支月比朔望月平均多21.75小时,两者差异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朔望月就闰一个月,以此达到两者平衡对应(具体变化过程是:相对干支月,较短的朔望月逐月提前;当提前的日数达到半个月时,闰一个朔望月,即一个干支月对应两个朔望月,于是朔望月变成推后半个月;然后朔望月继续逐月提前,如此循环往复)。最终结果是,每32.6个朔望月中有一个闰月。实际观测中,由于定朔和定气的方法与绝对平均值存在差异,每两个闰月并非精确地相差32~33个朔望月,而是28~36个朔望月,总体19年7闰(12×19÷7)仍然符合32.6的平均值。

-loading- -loading--loading-


UfqiLong

习俗节日


节日、汉族传统节日、民间信仰、台湾民间信仰、中华民国节日和中国民间宗教
台湾的小商家习惯在初二和十六供奉福德正神,称为   “作牙”。

日月同数之节日
农历新年(中国大陆称为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日,古代称为   “元旦”、“正旦”等,越南称为Tết Nguyên Đán(節元旦) ,韩国称为설날。农历新年是一年中最隆重之节日。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越南、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法定假日。
上巳节,即农历三月初三日,韩国称为삼짇날。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日,越南称为Tết Đoan Ngọ(節端午),韩国称为단오(端午)或수릿날(戌衣日/水瀨日,同音,两种汉字写法在韩国皆可用)。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日晚上,越南称为Thất tịch(七夕),韩国称为칠석(七夕)。
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日,越南称为Tết Trùng Cửu(節重九)。

十五(月圆)元节
元宵节、上元节,均为农历正月十五日,越南称为Tết Thượng Nguyên(節上元),韩国称为대보름(大보름)。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越南称为Tết Trung Nguyên(節中元)或Lễ Vu Lan(禮盂蘭),韩国称为백중(百中/百種)或망혼일(亡魂日)或 중원(中元)。

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日,越南称为Tết Trung Thu(節中秋),韩国称为추석(秋夕)。
下元节,即农历十月十五日,越南称为Tết Hạ Nguyên(節下元)。

腊月节日
腊八节,即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日。
祭灶节,亦称小年,即农历腊月廿三日(北方)或廿四日(南方),越南称为Tết Táo Quân(節竈君)。
除夕,正月初一前夕,即农历一年之最后一晚。
这三个节日通常被认为是最大节日农历新年的准备和酝酿。

节气节日
以节气定义的节日,通常都有很浓重的季节特征,大多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种季节最为明显的节气附近,清明是紧接春分后第一个节气。
春季:春社,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大约在春分前后。
春季:寒食节,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大约在清明附近,韩国称为한식(寒食)。
春季:清明节,清明当日,越南称为Tết Thanh Minh(節清明)。
夏季:夏至节,又称   “夏节”、“仲夏”,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北方尤其受到重视。清代以前特别是宋代的法定假日,辽代谓之‘朝节’。
秋季:秋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大约在秋分前后。
冬季:冬至节,冬至当日,也称   “小年”,越南称为Lễ hội Đông Chí(禮會冬至),韩国称为동지(冬至)。


美女写真性感女神大尺度人体艺术美丽脸庞曼妙体态绝色美人是天使也是尤物-20-4

+日相 +月相 +阳历 +阴历 +农历

本页Url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9 仁智互见 👎0
  • 还没有评论. → +评论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

    + 讹误 讹误
    AddToFav   
    新闻 经典 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