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2022-03-31 , 3762 , 104 , 188

听音频 🔊 . 看视频 🎦

[编按: 转载于 《财经》杂志2018年第27期, 北京大学学者:张维迎. ]

无知者无畏

为什么聪明人知道自己无知,而傻瓜不知道自己无知?
因为,一个人产生和拥有某种知识的能力,也正是评价该知识本身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缺乏这种技能,不仅意味着他没有可能获得这种知识,也意味着他没有能力认识到自己不具有这种知识。

比如说,一个不懂得语法的人,不可能知道自己在语法上犯了错误;
  反之,一个懂得语法的人,知道自己写的句子是否犯了语法错误。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   “杜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基于四个心理学实验(涉及欣赏幽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法能力等),贾斯汀·克鲁格和大卫·杜宁于1999年在《人格和社会心理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给出如下结论:低能力的人有一种“虚幻的傲慢”( illusorysuperiority),会错误地高估自己的认知能力;
  这种认知偏差来自他们没有能力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匮乏;由于缺乏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自我意识,他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业绩,而且高估程度与实际能力成反比。比如实验中成绩最低一组的参与人,平均实际成绩排名在第12个百分点,但参与者的自我评价排名在第62个百分点,不仅远高于实际排名,而且高于平均排名(第50个百分点)。
  杜宁-克鲁格效应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比如,1977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和我同考场的几个考生每门课考完都谈笑风生,感觉良好。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最终考上大学。越不知道什么不是正确答案的人,越不可能知道自己考得糟糕。

-loading- -loading--loading-


杜宁-克鲁格效应的一个表现是俗话讲的   “无知者无畏”,作者在他们论文开头引用的犯罪例子对此提供了很好的注释。1995年的某一天,一个名叫麦克阿瑟·惠勒尔(McArthur Wheeler)的男子,在光天化日之下相继抢劫了两家银行,并且在抢劫时没有做任何伪装。当天晚上11点,电视新闻节目播出了银行的监控录像,惠勒尔很快被拘捕了。
  当警察给他播放监控录像的时候,他一脸愕然,喃喃自语道:“我脸上可涂着柠檬汁啊!”
原来,他以为只要脸上涂上柠檬汁,监控摄像机就难以识别其真面目。正是这种错误知识导致了他的不幸。杜宁-克鲁格效应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不仅因为它给无能者带来个人悲剧,更在于它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灾难。
  不止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类历史上许多坏事是好人干的。好人之所以干坏事,十有八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计划经济的悲剧,就是好人干的坏事。

致命的自负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哈耶克为什么在他年富力强、学术声誉大振时,从经济学转向哲学、特别是认识论的研究?要不是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几乎被主流经济学界遗忘,而他获奖的理由是1930年代初对商业周期理论的贡献,这一理论至今不被主流经济学待见。

UfqiLong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曾猜想,哈耶克之所以   “改行”,是因为他意识到在经济学领域自己竞争不过凯恩斯。毕竟,许多原来他的追随者相继变成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并且博得大名,这不能不使他心灰意冷。我现在认识到,这个猜想太肤浅!哈耶克转向哲学研究的真正原因是,那场有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辩论使他认识到,如果不能从知识论和认识论的角度理解市场,就不能为市场经济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就不可能摧毁人们对计划经济的信念。

他知道,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内,市场和计划难分伯仲,这就是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欢呼奥斯卡·兰格已赢得大辩论的原因。兰格正是用严格的新古典经济学证明计划经济的可行性的。
  事实上,直到今天,计划经济的幽灵(如产业政策)仍然不时登堂入室,它的护身符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失灵”理论。哈耶克为市场经济提供的认识论基础,集中包含在他跨越半个多世纪写的五篇论著中,包括:《经济学与知识》(1937),《知识在社会中运用》(1945),《作为发现程序的竞争》(1968),《假装有知》(1975),和《致命的自负》(1988)。

其中《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可以说是他学术思想的精华。
致命的自负.jpg

 
哈耶克的基本思想是,计划经济之所以不可行、市场之所以优越于计划,就是因为人类的无知,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传递的困难。在一个由众多人组成的分工社会,与经济决策相关的知识分散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有关资源、技术和偏好的信息都是私人信息,不可能由任何人全部拥有,对任何人都不是给定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些局部知识,每个人又都是无知的。
  

因此,社会经济问题本质上是如何才能够以最优的方式,把那些资源用以实现各种惟有这些个人才知道其相对重要性的目的的问题。简而言之,经济问题实际就是一个如何运用分散化知识的问题。在哈耶克看来,从根本上讲,市场是一个认知装置,是一个生产和传递信息的过程。
  通过价格和蕴藏在每个个体中的企业家精神,市场把分散的知识传递给分散的决策者,从而使他们能彼此协调行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断生产出新知识、新资源和新技术,推动社会进步。计划经济之所以不可行,是因为分散化的知识不可能集中于一个统一的中央计划机关,任何试图这样做的行为都会导致信息本身的消散。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有关资源和环境的知识是不断变化的,更由于大部分与经济决策攸关的知识是主观的,是如迈克尔·博兰尼讲的   “默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这些默性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像科学知识那样编码,因而没有办法以非价格的渠道传递。
 

-loading- -loading--loading-


UfqiLong

在西方学术界,对计划经济的失败,最普遍的解释是它不能给个体提供恰当的激励。也就是说,计划经济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人的自私。这种解释当然没错。但哈耶克证明,即使撇开人的自私,仅仅由于人的无知,就足以导致中央计划的失败。利他主义并不能挽救计划经济的命运。计划经济的拥护者,实际上既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也没有认识到人类知识的本质。
  他们以为,经过适当方式挑选出的专家组成的某个权力机关,只要被赋予足够的权威,总有办法收集到制定经济计划所需要的信息,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实际上,他们把有关事实性的   “科学知识”和统计信息,理解为制定计划唯一需要的知识,没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重要但不能系统组织的知识---默性知识,而正是在这个方面,每个人比所有的其他人都更具某种优势,只有当立基于这种知识的决策是每个个体做出,或者经由他的积极合作而做出的时候,这种知识才能得到运用。哈耶克批评计划经济拥趸的幼稚是“致命的自负”,这种自负使他们无法洞见价格机制的真正作用和分散决策中体现的企业家精神,野心勃勃地试图用中央计划取代个体决策,导致了人类的灾难。


  人类的无知也意味着,市场可能出现协调失败,企业家也会犯错误。但是,在考虑一种经济制度的可欲性时,我们不应该把现实中的某种制度与经济学家想象的、完美无缺的乌托邦相比较,而应该在不同的实际制度之间做比较。市场经济之所以优越于计划经济,不是因为市场配置资源总是有效率的,而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下,由于逐利动机和竞争压力,人们总是有积极性即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无论这种错误是别人犯的还是自己犯的。
  一个企业家犯的错误,就是另一个企业家的赚钱机会。纠正别人的错误有利可图,纠正自己的错误可以减少亏损。因此,市场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的机制。相反,在计划经济下,大权在握的决策者既没有纠正错误的竞争压力,也没有纠正错误的盈利动机。事实上,他们最有积极性做的,是错上加错地掩盖错误,结果通常的情况是,一系列的小错误累计成大错误,直至经济到达崩溃的边沿。

遗憾的是,由于不理解哈耶克的认识论,时至今日,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仍然陷入   “致命的自负”不能自拔。他们或者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或者假装自己无所不知,藐视“艺高人胆大”,实则是“无知者无畏”,一会儿建议刺激这个产业,抑制那个产业,一会儿沉迷于总需求管理,结果是,根据他们的意见制定的政策不仅扭曲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而且使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受到伤害。

+计划经济 +错误 +杜宁 +能力 +克鲁格

本页Url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22 仁智互见 👎0
  • 还没有评论. → +评论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

    + 旺儿 旺儿
    AddToFav   
    新闻 经典 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