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老子道德经清朝黄元吉批注本..


春秋老子道德经清朝黄元吉批注本

2022-03-18 , 3707 , 104 , 185

听音频 🔊 . 看视频 🎦


[编按: 转载于 维基文库/zh.wikisource.org, 2019-01-19. 道德經注釋 (黃元吉). 《道德经》 已收录入 有福经典U'f'qiClsc: https://ufqi.com/news/clscpage.1097.html?tit=道德经 Dao De Jing ]


前情

----

中国上古春秋战国时期,姓李名耳后世尊称为老子者,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教中的道教鼻祖。

后人辑录的老子学说道经和德经合为一本记为《道德经》。道德经已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古往今来批注者众多,有王侯将相,亦多学儒大家,各说自话,莫衷一是。

以成文广为流传的《道德经》第九章为例,各个注释批注代表分列如下:


汉朝张道陵:

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

>>

名與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滅,故道誡之。范蠡乘舟去,道意謙信。不隱身形剝,是其效也。


唐玄宗李隆基: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功成名遂者,當退身以辭盛,亦如天道虛盈有時,則無憂患矣。


宋徽宗趙佶: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功成者東,名成者虧,日中則反,月盈則食,物之理也。聖人睹成壞之相因,識盈虛之有數,超然自得,不累於物,無復驕盈之患,非知天者,孰能與此?故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四時之運,功成者去,是天之道。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能勿悔乎?伊尹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


北宋司马光: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明太祖朱元璋: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世之有富貴者,每每不能保者何?蓋為因富貴而放肆,高傲矜夸不已,致生他事,有累身名,是自遺其咎,莫之能保也。故人以功成名遂身退以戒之。功謂功大也,遂謂遂其志意已,身退謂當謙,而勿再尚之,非退去也。


清代黄元吉: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

试观当春而温,至夏则暑阳司令,而温和不在矣;至秋而凉,及冬则寒冷乘权,而西风无存矣。物育功成,时行名遂,天地于焉退藏,以蓄阳和之德,倘冬寒而兼春温,夏热而夹秋凉,即是天道反常,时节愆期,功成不退,适为乖戾之气,其有害于人者多矣。故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夫天且如是,而况于人乎?古来智士良臣,功业烂如,声名灿著,而不知退隐山林,如越之文种,汉之韩信,酿成杀身亡家之祸者不少。是以学道人当精盈气足之时,不可不忘法忘形,以自败其道也。若未臻斯境者,又乌可舍法舍形哉?

...

-loading- -loading--loading-



编者遍读诸本,以此巡检, 盖后世者清代黄元吉所著,不惜笔墨,谆谆告诫,前后印证,左右互信。假以斗转星移,兼收并蓄,日臻熟络,更贴于始祖,当值流传,以勘谬误,以正视听。兹分节抄录于此,寄望广而告之,训而戒之,勤而勉之。


UfqiLong

老子道德经.jpg


目录

----

中华民国肖天石例言摘要

1黄元吉《道德经注释》自序

2第一章 众妙之门

3第二章 功成弗居

4第三章 不见可欲

5第四章 和光同尘

6第五章 不如守中

7第六章 谷神不死

8第七章 天长地久

9第八章 上善若水

10第九章 功成身退

11第十章 专气致柔

12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13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14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15第十四章 无象之象

16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17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18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19第十八章 大道废

20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21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22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23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24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25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

26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27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28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29第二十八章 常德不离

30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31第三十章 故善者果

32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33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34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35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36第三十五章 往而无害

37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38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39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40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41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42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43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

44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45第四十四章 多藏厚亡

46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47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48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49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50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51第五十章 生生之厚

52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53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54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55第五十四章 修之于身

56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57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58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59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60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61第六十章 两不相伤

62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63第六十二章 为天下贵

64第六十三章 终不为大

65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执

66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67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68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69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70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71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72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73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74第七十三章 不召自来

75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76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77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78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79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80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81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82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道德经真义,黄元吉注释

-loading- -loading--loading-


UfqiLong

----


《道德经精义》例言(摘要)

按:《道德经注释》曾于1970年在台湾易名为《道德经精义》出版。该书序言称:“黄注”尤为精辟,确乎言玄机,字字精义,故名曰“注释”,毋宁名曰“精义”之为得也,因易名重刊,以期普渡云云。下文摘自肖天石为《道德经精义》大字本写的“例言”。

(一)历代注释《道德经》者数百家,收入《道藏》解本亦五十余种。解注最早者为韩非与河上公。韩非仅“解老、喻老”两篇,全注自河上公始,数千年来,盛行于世者,首推王弼本。唐宋间羽流盛行,逐渐递增,可传佳本,当在二三十种之间,惟得全无一失者不多。

(二)《道藏》中所收解本,各有所长:唐玄宗本以穷理尽性、坐忘遗照、损事无为、理身理事为主;宋徽宗本共三种,多引《左》、《易》词理参证;明太祖本解注则纯以修齐治平为法;苏子由注本彻了根宗,而多见性之言,融合三家于一旨。有清一代,道家人才辈出,解《道德经》者,以龙渊子、宋常惺与黄元吉祖师为最上乘,而黄本尤能宗各家之所长,补百家之不足。宋本已刊于《道藏》第三集中,兹影刊黄本入《道藏》。

(三)黄注本特点是: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言世法,次言丹法。道学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赅,体用咸宜。尤以其融儒入道,而能凿空无痕;因道弘儒,而能浑全一体。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风尚;养心养气,足正成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体圣学以阐玄学,言言口诀心传。深入浅出,亲切平实。以之为用,可以明心见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世,可以治国平天下。可藏可守,仕隐咸宜。衡情而论,确为《道德经》解本中不朽名著。无论道家儒家,皆可奉为无上圣经,视作修圣修仙之不二法门也。

(四)丹道经籍,愈古愈玄。上古丹经,十隐八九;中古丹经,十隐其半;迄乎近代,十隐二三。黄元吉先生本书,成于清道咸之交,故能畅述玄机,大露宗风,举往圣之所不泄者泄之,尽往圣之所不传者传之。就丹法言丹法,即此一经,已括尽千经万典之要蕴而巨细无遗矣!先生讲学乐育堂时,入门弟子数千人,其《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早已风行,为世所重。至其所著《玄宗口诀》,传抄很少。所著《求心》、《醒心》诸经已失传,兹得是书,不忍再令其湮没也。

(五)本书原刊于清光绪十年,版存四川自流井(今自贡市自井区),鲁鱼亥豕,误刊不少,三年前得一刊本于殷启唐先生处,后寄还南美。今年得马炳文、马杰康二先生所藏乙亥华阳汪氏养性斋刊本,无句读;后复得南京红十字会道院精刊本于傅安澄先生处。本次影印,原拟用马养性斋刊本,经仔细校刊之后,又改用傅藏道院刊本。俞以正忙于佛事,未及执笔述其藏书因缘。


民国庚子孟冬月文山肖天石于台北






+道德经 +黄元吉 +精义 +莫之 +月盈

本页Url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54 仁智互见 👎1
  • 还没有评论. → +评论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

    + 化者 化者
    AddToFav   
    新闻 经典 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