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水瓶的故事——20世纪初的愤青们-16..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2019-11-08 , 297 , 104 , 261

听音频 🔊 . 看视频 🎦

26. 五. 伍特公和他的同学们
  
   我们可以整理一下:
   墨水瓶事件开始的时间:发源于1902年11月5日,冒出火星则是1902年11月11日。
   墨水瓶事件发生的地点:上海华山路1953号中院,即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中院教学楼。
  
   墨水瓶事件的相关人物:  
   先讲一下这南洋公学中院五班。当时南洋公学只有上院的‘特班’﹑铁道管理班﹑师范学院﹑东文学堂及译学院的英语班才是大学。
  而中院五班是夏天刚从原六班升级的。也就是说,南洋公学中院是头班最高,六班最低,五班次低。五班相当于大学预科。学生年龄大都13﹑14岁。
  
   五班前国文教师用过《明季稗史》、《痛史》为教材,老师也总是讲《扬州十日记》一类故事。学生头脑里充满了那些民族冲突的印象。  
   南洋公学相对来说思想还算活跃,维新派和激进派思潮都有影响。前面提到过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很成功。

一则是因为戊戌事变的余痛犹留在中国人心头深处,人们不想忘记。

二则《新民丛报》上也刊登有南洋公学学长杨廷栋﹑杨荫杭和雷奋鼓吹的新潮思想。所以在南洋公学的低年级学生中很有市场。
  
   《新民丛报》刚刚出刊,五班差不多是人人都看。特别是其中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等等洋溢着的那股救国悲情,深深打动这批孩子的心灵。

他们把意大利三杰加里波第、加富尔和烧炭党的马志尼及法国卢梭奉为偶像。
  
   南洋公学学生接触了西方新潮后,各班自发组织“宿舍会”。

看来,南洋公学学生早有结社的传统(前面就提过师范院吴稚晖向两任总理建议,主张支持学生结社,而遭否定的事)。

每星期六聚会搞“团结”,会上大家演讲。
   这聚会,搞“团结”很有意思:他们一起讲演,辩论,原来不会造成分化和分裂,而是促进团结,有利搞和谐。
  
   但郭老师不许学生看这些新潮书刊。而此时学生也并没有形成革命的意识。

可能有人偶有排满情绪,但有更多的人同情光绪皇帝。

有人向往自由、平等、博爱,但更多的学生面对现实,要上好学,为将来的前程着想。

高年级学长成批公派出国,他们很羡慕。许

多学长在洋行﹑官府或本校谋得体面职业,他们很向往。他们并没有天然的革命倾向。
  
   再讲一下这郭镇瀛老师。郭老师教五班国文(中文)。他的国文教材是《大清会典》和《圣武记》。学生普遍都很感头痛。

张元济禁了〈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这类书,而推行《原富》《天演论》等新学教材。

可郭镇瀛就选这《大清会典》和《圣武记》。

-loading- -loading--loading-


张元济后来不当总理了,也没人奈何郭镇瀛老师。

UfqiLong

其实当时教材奇缺,当国文老师,总归要找点上国文课的课本。而西洋译书,他们又自称教不好。
  
   然后讲到这伍特公、贝均和陈承修三位同学。这三位同学坐在前排,估计当时发育迟早不均,身材偏矮。
   贝均就是前面讲的那位贝寿同的侄儿。
   陈承修是福建籍学生(按:后来留学工科,海归后是天津一家纱厂的厂主)。
   他们都与郭镇瀛老师没有任何积冤。相反,这郭镇瀛老师的儿子英文老学不好,而伍特公的英语特别突出,郭老师还求伍特公课余帮忙补课。
    
   还讲一下伍特公这名字怎么来的。伍特公正名是伍正钧。
   那时候学生崇拜梁启超。梁启超笔名是“梁任公”,所以学生们都模仿起“XX公”的笔名。于是写了许多字阄,各人抓一个,抓出一个什么字,就叫什么公。 伍正钧抓了一个“特”字,所以叫“特公”。全名“伍特公”。
  
   既然讲到这里,就不妨把伍特公交代到底。后来伍特公遂了想学“梁任公”的心愿。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新闻事业。先期在路透社和法新社工作。又先后在当年中国最大的新闻媒体《申报》当总编缉。
  1939年二战中,他就在〈申报〉总编位置上,猛烈揭露日军暴行和谴责汉奸汪精卫的罪行。日本宪兵和76号特务用炸弹和刺刀威协,伪政权通缉他。朋友劝他离开上海,但他不退缩。留在上海继续与日伪周旋。
  
   还要交代一下,伍特公是回民家庭出身,却深受儒家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教育。在南洋公学求学期间(那时没有‘民族政策’,学校不承认回汉学生有风俗的差异,不提供任何方式的照顾)能与同学和睦互助,对同学讲义气,十分难得。  
   1911年辛亥革命,他在上海组织回民商团,参加校友钮永建.李燮和.李平书和陈英士等策划的上海起义,光复上海,推翻清政权,了却他学生时代的心愿。
  
   他后来是开明的回民领袖,任上海市政府的民委副住任。中国回民身上流的是中华民族之血,喝的是中华大地之水,用的中华的语言文字,他认为必须有中文母语的古兰经。他和沙善余翻译并编撰了第一本中文的古兰经。
  从故事开头部分的叙述,可以看出这“墨水瓶事件”完全与“有墨水”还是“洗得干干净净”无关,也与是摆在台上还是椅子上无关。
  
   那仅仅是一次偶然,一个平凡不过的偶然。
   但这极平凡的偶然,却成了一根导火索,引爆了巨大的时代炸弹。

其背后原因只能是专制制度毒化下病态的观念与学生中日益成长的自由意识之间必然发生的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自“墨水瓶事件”之后,国内许多学校,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也接连发生学潮。
  
   每一次学潮,都造成了社会政治的动荡。而每一次学.潮的起因,均与政治无直接关联。这是当时学潮的特点。
  

-loading- -loading--loading-


UfqiLong

27. 六. 汪凤藻
  
   在深入叙述还将继续发展事态之前,讲一下总办汪凤藻。
   汪凤藻从小进上海广方言学堂。是属于“英语从娃娃抓起”的典型。从小聪明伶俐,是小天才。1879年大考获英文第一名。
  
   就当京城激烈争论是否要开设“天文算学馆”的时候,汪凤藻等人已经在李善兰、华蘅芳等人培养下,掌握了“几何”、“微积分”等等在当时中国视为最高深的学问。  
   这小天才被调到‘京师同文馆’任算学副教习。 

几经朝廷栽培,先后出任驻俄德的外交官。

1891年7月29日以翰林院编修赏二品顶带署理驻日钦使。

1892年7月9日正式为驻日钦使。大清国驻外大使,最重要的莫过于英日两国。

其它俄法美就次一等。由此可见汪凤藻被重视的地步。
  
   但甲午中日战争,中方战败。李经方代替汪凤藻为驻日本公使。汪凤藻闲置翰林院多年。最后这才调到南洋公学。
  除日本人外,很长一段时间,世人并不知道甲午中国战败跟汪凤藻有关。这点甚至连汪本人也不知道。
   汪凤藻的失误致使中国电报密码全部泄露给日本人。而中国却懵然不知。
  
   甲午战争中,中国海陆军处处中埋伏,受袭击。处处被动挨打。全因军事行动信息被日本截获破译。就如日舰击沉高升号事件,就是窃听中国的电报,再派特务监视目标高升号和济远动向,然后中途截击。
   其它每次行动都是如法炮制,中国海陆军那能不败?
  
   事出1894 年6 月22 日,日本政府在最后关头把"决不撤军"(按:从朝鲜)的照会交给汪凤藻。这就是甲午战争史上著名的"第一次绝交书"。
  奇怪的是,日本人的绝交书不是日文写的,而是中文的。汪凤藻用密码将全文发回中国。而日本特务中田敬义全程监听,通过全文对照,获得全部中国密码。
  
   汪凤藻一时缺心眼:
   日本人的照会为何要主动写成中文?
   既然是中文,干脆发明码算了。根本就没必要对日本人保密日本人写的文件嘛。
  此后,汪凤藻自6 月6 日至8 月4 日的全部54件往返密电均被破译。甚至,在马关谈判期间清廷与李鸿章的往来密电件也被全部破译。
  
   讲这些,不是说该对汪凤藻新账老账一起算。只是说,只有适合的领域,天才才是天才。而用在不恰当的领域,就不是天才,甚至于会坏事。
  这不,汪凤藻一到南洋公学,就把一件小事办成了大事,而且是办坏了的大事。按他办这事的智力来评判,那决不是天才,而只是白痴。

朋友圈的风景:美妙时光美景风光:山河湖水人文城市-28

+学生 +南洋 +公学 +老师 +天才

本页Url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280 仁智互见 👎13
  • 还没有评论. → +评论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

    + 豆官 豆官
    AddToFav   
    新闻 经典 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