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水瓶的故事——20世纪初的愤青们-10..


墨水瓶的故事——20世纪初的愤青们-10

2019-11-07 , 291 , 0 , 169

听音频 🔊 . 看视频 🎦

15. 二 上海的张园
  
   匆匆交代过世纪之交这些事件后,现准备在上海多停留一段时间。
   前段历史太沉重了,使人心情压抑。我们不妨在上海梢微调整一下心情。喝杯茶或咖啡,到公园放松一下。
   在19与20世纪交接的年代,上海最佳的喝茶休憩地点是张园。
  
   这张园,正就是前章提到的经元善集会抗议慈禧立储的地方。也是唐才常组织"国会",策划自立军起义的地方。可想象这张园,是当年上海最重要的一个公共活动场所。
  
   其实,张园只是一家私人花园,一家对公众免费开放的花园。我们可以放心进去,要杯茶或咖啡慢慢品尝。不必担忧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禁忌。所有中国人都可以不分身份尊卑贵贱地进出,就连所有常住上海或路过上海的洋人也喜欢去玩玩。
  shanghai-zhangyuan.jpg

   张园又称味莼园。因园主是张叔和,所以俗称"张家花园"。这家花园就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开放园林(而同样有名气的哈同花园就不是开放的)。
  
   园内草坪广阔,绿树成荫。茶室、书场、戏台、照相馆、网球场等游乐设施样样具全。张叔和还出巨资请当时上海最著名的英国工程师景斯美、庵景生在园中设计建造了一幢高大洋房,称为Arcadia Hall,中文名为"安垲第"。意为世外桃源。

安垲第是会所,有巨大的宴会厅。另外园内还建设了 "海天胜处"等等娱乐场所。
  
   张园是近代上海的时尚之源。
   世界上最时髦的东西都是先在此亮相,然后推广到全上海。比如张园常于春秋两季举行花会,届时满园芬芳,到处一派姹紫嫣红。于是,花会就在上海各处盛行。至今,长风公园花会,杨浦公园花会,植物园花会和森林公园花会还盛行不衰。
  
   在1886年,张园首先试用电灯。据描写,那是"一时火树银花,大放光明"。吸引了大批游客。当然,对比当今的城市灯火,这所谓的‘火树银花‘是微不足道的。

别说与外滩南京路不可同日而语,就连西藏新疆最偏僻的小镇的节日灯光夜景也难比了。

但你要想到,当时中国,每天晚上7点后便是漆黑一团,野外除了星光,就是萤火虫。

诗歌中还把萤火虫美化为"灯笼",你就可想而知,平民第一次见到张园电灯璀璨的那种"心灵震撼"了。
   对不起,这"心灵震撼"是当前TV明星的专利用语。这儿,因本人一时语拙,找不出别的词汇来形容当年上海市民面对突然降临 "光明"的内心感觉。借用明星这专用词汇,实属无奈。
  
   赏花﹑照相﹑看戏﹑评妓﹑宴客?上张园!
   喝茶﹑咖啡﹑纳凉﹑展览﹑购物﹑集会﹑讲演?去张园!,
   时尚展览、新奇焰火、惊险运动、政论演说,张园都有。
   什么服饰最流行?张园展现;
   哪位妓女最走红?张园知道;
  
   达官贵人王知春、盛宣怀、文廷式、郑孝胥、李平书、郑观应、王一亭、经元善、席子眉、蔡钧、蔡尔康常光顾这里。
   风流墨客姚伯欣、吴葆初、吴趼人、狄楚青、沈缦云、李伯元等等也流连忘返。
   维新党,革命派人士唐才常、容闳、严复、章炳麟、叶浩吾、沈荩、龙泽厚、马相伯、毕永年、林锡硅、唐才质、戢翼晕也常在此结社造势。
   平民自然不用提了。
  
   但这里我们顺便提几位初到上海的小知青马君武、马叙伦、林森、林獬(白水)和林述庆等人。特别,后面三位林姓福建籍"知青",还在此成立了福建同学会。提到这些"知青"的原因,是这些人与随后发生在这里的事件有关。而且在中国后来历史中担任了重要角色。
  
   来张园活动的妓女流莺争奇斗胜、大出风头。据说墨客李伯元(就是《官场现形记》的作者)还为妓女写评论。为小姐写评论的还有徐敬吾。

这徐敬吾是广东人,与他女儿徐宝妣一起在福州路开书店。他装束奇特,蓄三绺长须,盘发辩于顶,穿西装,戴瓜皮帽,腰系麻绳一条,脚登草鞋一双。曾编写《野鸡花榜》登载于《游戏报》上,小报一下子被卖空,故得到一个"野鸡大王"的雅号。

-loading- -loading--loading-


我们随后会发现,"野鸡大王"原来也有一股侠义心肠。只是他的最终结局无从打听。
  
   原来在中国搞明星小姐排行榜的知识产权属于徐敬吾。所以,眼下搞天王榜,歌星皇后榜的,该认识认识这位徐老前辈。
  
   张园是近代中国的一座大舞台,几十年间这里上演了许许多多活龙活现的社会大戏,蕴涵了无比丰富的历史细节,值得后人仔细探究。
   我们将会看到,本文未来的主人翁们也就是以张园为舞台,上演出了历史一出大戏。
  
   如今,张园消失得无影无踪。她被历史的尘埃淹埋了。留在我们面前的只有地铁2号线的石门路站,及南面一大片后来随意搭建的旧房简屋。其范围包括南京西路以南、石门一路以西,威海路以北的大片区域。
   除了少量旧照片,现在张园也没有任何建筑或实物遗留。
  
   不过,为了上海的世博会,有关当局正在圈地建设“陕西北路文化休闲街”和“张园展示馆”。那时,或许会给上海市民一个惊喜。


UfqiLong

16. 三 张元济出任校长
  
   1901年3月,南洋公学首任总理何嗣焜去世。
   张元济接何嗣焜出任公学代总理。这代总理的"代"字,有这样的缘故:盛宣怀没将此事上奏皇帝。理由很简单,张元济是御批"革职永不叙用"的,盛宣怀自然不会去自讨没趣。
  
   而奇怪的是,盛宣怀总是利用自己向光绪上奏折的机会,将南洋公学大大小小的事分成多个独立附件,交给皇帝审批。而皇上也总是逐个审阅,作御批。

想必,戊戌变法前,皇帝办事认真,又特别关心新事物和中国洋务。而戊戌变法后,困于灜台的皇帝以批阅这种鸡毛蒜皮的奏折作为唯一能解闷的事。

而其它国家大事,他想过问,也过问不到了。
  
   所以南洋公学不仅有开办的御批奏折,而且每年大小事务,都有一大堆的御批。现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东门内就有一堵墙,上面全文刻写着南洋公学开办的御批奏折。
  
   变法前,光绪励精图治。办事快达。1896年,盛宣怀上书提出强国要点,主张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和银行等事,光绪皇帝朱批:
   盛宣怀条陈自强大计暨设立达成馆并开设银行各折片,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户部妥议具奏。


   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光绪再次对"筹建南洋公学及达成馆舍片"朱批:
   该衙门知道,钦 此。
   同意招商轮船、电报两局提供南洋公学办学经费。
   以后,光绪对《南洋公学章程》,开设译学院,开设特班等等校内小事及申请校内学生"免岁科两试"也一一朱批。其中对南洋公学开办译学院这件小事,也特地批示:
   知道了,著即推广翻译。书留览,钦此。
  
   估计光绪已知道,南洋公学译学院是张元济主管,光绪照样想看新书。不是吗?请看御批 "书留览"三字。一定还记得当年张元济为他张罗新思潮书籍的事。
   首任总理何嗣焜去世,盛宣怀不忘上折向皇上讨封追加荣誉,而新任命张元济为南洋公学总理的事,却故意不禀明,盛宣怀够滑头。
  
   南洋公学总理是不是官员呢?未来的都是,就张元济这次不算。而按规定得服从张元济的南洋公学监院福开森却是。

这美国人还常穿着大清官服,三品花翎顶戴,在公学校园里转悠。三品不低了,相当于六部的侍郎。身兼南洋公学督办的盛宣怀也不过是"从一品"(还跟向国库捐款搭上边)。

只有朝庭最高层的王大臣那级,才是正一品。


   中国所有大学档案中,难得留有如此多的皇帝御批。
   张元济接任后,原先设在虹口教学部分改为南洋公学虹口分部由罗振玉负责。

前面说过这罗振玉原是译学院下属 '东文学堂' 的校长。

罗振玉正由此开始注意到甲骨文,后来成为中国的甲"骨文一号"。他对奠定中国殷商历史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元济在公学总理任上所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筹办"特班"。
  
  
17.  四 蔡元培与南洋公学特班
    
   特班是干什么的?用盛宣怀的原话来说:
   添设特班是为应经济特科之选(按:指朝廷酝酿要用经济特科取代旧科举,此时的"经济"一词,是更倾向于"政治"和"运筹管理"的涵义。

到后来才逐渐变味成向钱看的"经济"),以储国家梁栋之材,故宜专志政学,但望学成之后,能如曾、李两星,本大臣对特班期望极为郑重。

请总理、提调、教习严格考核、管理,传谕诸生不得逾越公学规矩。
  
   盛宣怀开设"特班"的目标是培养象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政治巨星 。
   张元济征得盛宣怀同意,请蔡元培出任特班主任教习。另聘王舟瑶、赵从蕃为教习,协助蔡元培。这是1901年夏天的事。赵从蕃前已作介绍,而王舟瑶后来是著作甚多的国学大师。
  
   张元济1901年3月1日当南洋公学代总理,蔡元培就从绍兴来到上海。
   前面说过,张元济与蔡元培关系非同一般。
   1901年3月的黄昏,蔡元培乘乌蓬船从绍兴到达上海。为不想给张元济带去不便,也为省钱计,当夜,就留宿小船,一夜捱到天亮。
   第二天清晨蔡元培就赶到张元济家,在"年伯母的影堂前行礼".。


   这影堂,当代人可能不好理解它是什么名堂。其实就是指有屏风分隔的客厅吧,屏风开口处悬着挂帘。 蔡元培是外姓侄辈,男女见面要隔着门帘交谈。这大概是当年的礼数。
   初来,蔡元培下榻宝善街周昌记客栈,过了六七日才搬到外虹口隆庆里782号邵元冲处,与张元济做了邻居。
   当今的我们是很难设想这位出身于小康家庭,而且是翰林院出来的蔡先生竟然是如此俭朴和小心谨慎的。
  
   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特班录取了一批社会贤达作为第一批学生。也从南洋公学中院高年级选拔了优秀生。第一批总共42人。

-loading- -loading--loading-


UfqiLong

这些学生中有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胡仁源、胡敦复、谢无量、项骧、贝寿同、洪允祥、王世徵、殷祖同和沈步洲等。

名单中的胡敦复(炳生)就是一步步地从外院升中院,又从中院升到上院"特班"的。要指出的是,整个特班的建立过程,是张元济开的头,而由沈曾植接手完成的。
  
   特班虽经统一考试,又都是举人秀才出身,那只说明有一定的国学基础。但南洋公学要求他们修的课程则是欧美的理论与自然科学,这方面 他们显然是参差不齐的。

特别是英文,有部分还得从ABC开始。只有从中院内部升上来的学生,才比较全面。
  
   都说,蔡元培在特班的教學中,"多提倡民權之說"。于特班學生在學業之外,也 "曉然于革命大義"。

但在事实上,民權之說和革命大義,并不是简单地从蔡元培口中传出去的,而是通过给定的必读书和参考书让学生去自己接受的,通过个别面谈,交流进行启发的。
  
   据黄炎培回忆,特班第一年是每天上午半天上英文和算学课,下半天中文课。

中文总教习蔡鹤卿(按:就是蔡元培,后来改号孑民)集同学谈话,交给大家一张国学科分门清单,如哲学、文学、政治、外交、经济、教育等,约二三十门,让各人认定一门,蔡师就这一门开列应读的主要次要书目,分咐学生向学校藏书楼去借书阅读。

每天须写笔记送师批阅。蔡师还说:现在中国被各国欺侮到这地步,我们要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

我们要知道自己弱点,还要了解国际情况。了解国际,要通晓外国文,读外国书。英文自然要读,通日本文,比较容易,从日本书中亦可以了解国际情况。
  
   黄炎培就选定了外交者一门,蔡师开示《国际公法》和外交文牍几种参考书。还指导大家有关 "和文"的翻译法。让大家从学习日文翻译中,阅读容易了解的日文书。
   每人将所写笔记缴送蔡元培。蔡师不但亲手批阅,还每夜轮流召二三学生到房里面谈,或就笔记,或就今天日报所载时事消息交流看法,并作指示。学生也可以提出意见请教。

不单这种教育方法切合学生们的要求,蔡师语言态度的亲切、谦和,使每一学生都心悦诚服。

这些还影响到上院其他各班和中院。每月蔡师出题交特班同学抒写所见,题材是不拘的。
   蔡元培注意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成立演说会,定期轮流演说。蔡师对全班同学讲:
  
   中国国民在极度痛苦中,还没有知道痛苦的由来,没有能站立起来,结合起来,用自力解除痛苦,这是中国根本弱点。

你们将来出校,就要担负唤醒民众的重责,就不但要通过文字启发大众,更要用自己的语言唤起大众。
   可见,特班学生遇到了最好的老师。

连黄炎培这种跨越两个世纪,三个政治朝代的大革命家,都感到终身受益非浅。而蔡元培身体力行,给学生们交流的民主精神,更给这位为民主而奋斗的伟大人物以终身的力量:
   44年之后的延安,著名的"窑洞对"中,我们可以从黄炎培身上,看到蔡元培的影子。
   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 又邀请黄炎培和冷遹(按:1913年二次革命中,著名的民军三师中将师长)到他家里做客。

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几天的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
   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患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条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回答: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听了毛泽东的话,黄炎培写道:
   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致发生。只有把每一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啊,扯远了。
  
   关于特班,黄炎培还提到蔡元培和几位教师同学向马相伯学拉丁文的事。黄炎培记得自己是追随前去的,而且是第一次见到了马相伯。


+公学 +南洋 +特班 +上海 +学生

本页Url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33 仁智互见 👎1
  • 还没有评论. → +评论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

    + 终朝 终朝
    AddToFav   
    新闻 经典 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