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水瓶的故事——20世纪初的愤青们-9..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2019-11-07 , 290 , 0 , 242

听音频 🔊 . 看视频 🎦

13. 八 《国民报》与《新民丛报》
  
   自立军失败,唐才常等被杀。蔡艮寅、范源廉和唐才质又陷入困境。好在,原来他们原来在南洋公学外院的老师王培荪收留了他们。避过风头,王培荪为他们备好行装再设法送到日本。

顺便提及,这唐才质就是唐才常胞弟。


   王培荪是南洋公学首届师范学院师范生。后来是老同盟会员,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史量才(后来中国的报业巨头),丁文江,马君武、胡敦复、胡明复等等海归学者的第一个老板就是他。
   蔡艮寅、范源廉和唐才质逃回日本后,继续谋学。但立场都转向革命那边去了。蔡艮寅愤于先烈壮志未酬,自己改名为蔡锷。以激励自己保持革命锐气。他的故事还长。以后就用蔡锷这个名字来叙述他的事了。
  
   前面说过,大通起事,秦力山、吴禄贞因后勤不至,补给全无,最后弹尽粮绝,无法维持数千军马的生存。兵败解体。秦力山逃到上海,南洋公学王宠惠佩服秦力山的勇气与胆略。

冒险掩护,使秦力山脱离危险。王宠惠自然也无法在国内生存,更不能呆在南洋公学了。1900年冬,秦力山,王宠惠一起逃亡日本。
  
   秦力山、王宠惠、范源廉和唐才质一时还落脚于大同学校。由于自立军事变前,梁启超因与康有为就有政见分歧。大同学生全都热衷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倾向排满反清立场。

这与康有为保皇会宗旨不合。于是康有为遂废止汉文讲席,而改为攻读日文之专修学校。自立军败后,康有为公然拒绝派款支持大同学校。

于是大同学校日趋萧条。最终被清公使蔡钧接办,"更易名清华学校,盖表示大清统治中华之义云。"(注意:此清华非彼清华之源。)


   应该指出处,秦力山、王宠惠、范源廉和唐才质等等都属于"自费留学"的性质。而这赴日"自费留学生",短短的两年中,已是达到相当大的数量。

此后还有诸如陈由己(独秀),邹容,冯自由,苏曼殊等等陆续到来。


   愿意到日本留学的原因很简单:
   第一是:中国私孰没有前途了,而新学太少,很难考(但也有例外,从有关记载判断:蔡锷又倒回去。考了张之洞办的广雅书院)。
   第二是:方便和便宜。从上海(或天津)去东京,只要一张船票就行,而无须护照签证。船票价格低廉。
   当时日本东京生活水平甚至比上海更低廉。


   日本有许多弄堂学校可以就读,学费极低,还来去自由。况且当年,整个社会不关注学校的资质。
   最重要的是第三点,明治维新后,日本思想比中国自由,比中国开放。可以接触到和学到西方的新思想。而且在那边,中国的官方管不着,封建礼教束缚不到。
   从而,当时有许多中国知青就这样到达日本。
   此时的日本,其实离天堂极其遥远。日本平民的状况,比中国人好不到那儿去。
   这点,从留学生自己谈的留学体会和在异国的笑话中,可以发现。


   杨荫杭谈到他们这批留学生每次去日本时,总从上海买好食品和牙粉牙膏等必需品带去。而负责照料他们的东京姑娘们除偷吃他们的食品外,还把牙粉牙膏涂抹在脸上,还以为是美容品!(那时有牙粉,牙粉是牙膏代用品,这是第一次听说的吧?)
   另一则笑话就是有关王宠惠的。
   帅哥王宠惠和秦力山等合租一套日本房舍。 他们也雇了一个日本姑娘当服务员。日本小娘子容貌姣好,却看上了王帅哥。不时的言语挑逗,却劳而无功,王帅哥不动心。

-loading- -loading--loading-


一天清晨四点,日本小姐裸体赤膊上阵要征服帅哥。王宠惠见状,吓得急忙大呼:"不可,不可!"囧得那倭妞狼狈不堪。住在楼下的秦力山及其他几位留学生,听到王在楼上大叫,都从梦中惊醒过来,他们上楼见此乱相不禁大笑。

UfqiLong

王宠惠的这段"艳遇"。最后被传成了"王宠惠坐怀不乱"的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事例。
   其实,中国甲午惨败于日本,及这次招来八国联军的灾难,并非中日两国经济实力或民间有多大悬殊,而是两国当局的观念与智力差别太大了。
  
   愤于康梁在紧要关头,视救国事业如同儿戏,视爱国志士的生命如粪土,秦力山毅然挥刀决裂,弃改良维新而转向反清排满的革命立场。
   这次秦力山一到东京,马上与励志会的激进派联在一起。沈云翔、戢元丞、杨廷栋、杨荫杭、雷奋、王宠惠、张继等人出面,与秦力山合办《国民报》。

为防止清朝驻日公使馆的干涉,他们借用英商经塞尔( Kingsell )为名义上发行人。所谓英人经塞尔,其实就是香港人冯镜如,就是冯自由之父。

当年清朝官员普遍的恐英症,挂了洋招牌就避免了许多麻烦。
   《国民报》中文章和评论由秦力山、杨廷栋、杨荫杭、雷奋等执笔。附的英文解说版归王宠惠。


   《国民报》救亡图存的宣传十分醒目。在《二十世纪之中国》一文指出:今既圈其土地, 割其港湾,削其主权,监其政治,二千年文明之古国,久已为列强俎上之肉,釜中之鱼,其存其亡,不容自主矣。言词恳切,悲情难抑。呼吁我同胞之国民,当知一国之兴亡,其责任专在国民。不对朝廷抱任何幻想,而把救国的重担自己挑起来。
   这时自立军失败的各志士多数逃亡到日本。也异口同声通过《国民报》指责康、梁是卑鄙小人。揭露康、梁骗取爱国华侨华人的大笔财产,达到拥资自肥的自私目的。批判他们自我勾心斗角导致贻误义师的恶果。
   从起义第一线来的秦力山尤为激烈。列列举康、梁的罪状,也最为翔实。


   《国民报》既以宣传天赋人权、平等自由,大力提倡革命反满的学说,又高举爱国反列强侵略的旗帜。亦情亦理,措辞激昂。是最早的革命刊物,对于扩大革命的影响,促使一批爱国志士由改良向革命的转变,作用巨大。
   从这,中国历史上最激烈的革命党与保皇党的大辩论拉开了序幕。
   接下来,逃亡日本的章太炎等人接过矛头,与秦力山,孙文联手,继续欣起一波又一波反清革命和反保皇党舆论浪潮。秦力山后来参加同盟会。受孙文委托,在云南边境策划革命。最后死在西南边疆。
  
   辛丑年(1901)杨廷栋、杨荫杭、雷奋回国。《大陆》由戢元丞在上海创刊,仍由秦力山、杨廷栋、杨荫杭、雷奋人担任编辑。旗帜鲜明地鼓吹革命,批判保皇党。
   《大陆》中有一文指责梁启超在日本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却假装忧国忧民。其中一联如下:
  
   娇妻侍宴,群仙同日咏霓裳,
   稚子候门,共作天涯沦落客。
  
   据说张之洞看到这句话,也拍案叫绝。
  
   其实,梁启超经自力军事件后,走一条与康有为保皇党有分歧的道路,逐渐淡化保皇立场。

也开始宣传西方新思想,新观念。他后来开办的《新民丛报》,虽然不赞成革命。但也刊登严复,杨廷栋、杨荫杭、雷奋等人主张的民主自由的新思想的文章。它办得有特色,花样繁多。

有评论、 学说、传记、教育、学术、小说、名家丛谈、新闻短评、海外奇谈、新知识等栏目,包罗万象,蔚为大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得部分知识分子的欢迎。

-loading- -loading--loading-


UfqiLong


   《新民丛报》流入国内,对启发民智,改变民风也起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广泛介绍西方的 思 想文化学说,鼓吹西学,对于开通风气,启迪民智,大有裨益。
   这方面,《新民丛报》接过了《译书汇编》的接力棒,长期对国民宣传西方先进思想。由于它持续时间长,在启迪民智方面起的作用更持久深入。
   当后来《新民丛报》在革命与维新保皇辩论中处于下风时,主动休战。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放弃了保皇立场,与康有为分道扬镳。后来终于立场鲜明地反对袁世凯复辟。
  
  (待续)


14. 吴稚晖与日本成城学校的留学事件
  
  一 两江总督这个位置
  
   1901年,这二十世纪的第一年
   李鸿章死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也匆匆忙忙跟了去。
   天堂里,曾国藩和左宗棠的麻将桌上正缺一半人,那一半人正是李鸿章和刘坤一。
  
   准备回金銮殿的西太后也思量着:虽然这刘坤一,张之洞和盛宣怀当日抗旨,搞东南互保十分可恨。但细想,究竟他们还是做对了。而且自己也以光绪名义发了"罪己诏",那就不能再追究他们了。

再说,这爹亲娘亲不如银子亲。自己从西安回宫,两手空空,还不全赖盛宣怀及刘﹑张两督及时地孝敬银两?
  
   太后气消了。给刘坤一高规格荫封。按定例,由张之洞接替刘坤一,署理两江总督。也赐给盛宣怀一个商约大臣的官衔,并同意盛宣怀可以继续留上海,不必上朝。

还特许他不必来京师恭迎两圣还宫:银子来就行,人就免了。为此张之洞禁不住连夸盛宣怀好运气。
  
   调走了张之洞,可便宜了端方。由荣禄力荐,端方不久才从一个道员升湖北巡抚。屁股没坐热,又马上捡了张之洞留下的空缺,代理了两湖总督。而年迈多病的陕甘总督陶模调任两广总督。
  
   聪明一世的盛宣怀,却不知搭错了哪根筋,上书力荐袁世凯当直隶总督。

袁世凯,还发一阵嗲,赖在山东,装着不去上任。而盛宣怀多管闲事,发电报做政治思想工作。原来这直隶总督按例是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等着朝廷明确把北洋大臣也搭上。

明确后,马上翻过身,以北洋大臣的名义,趁盛宣怀后来居家“丁忧守制"之际,要夺电报局和轮船招商局的财权。

理由是原北洋大臣李鸿章本来就主管这些洋务!这电报局和招商局可是清国大摇钱树啊!清王朝﹑袁世凯与盛宣怀为此展开一场肉搏战。
  
   张之洞署理了两江总督和南洋大臣。但始终没把"署理"两字去掉,也就是说,没转正。

据说是军机大臣荣禄给太后出主意了:张之洞太会花钱,岂能以两江膏腴之地供他挥霍 ?这个说法,最能打动慈禧的心。于是,西太后想到了陕西巡抚魏光焘。

自己逃难西安的日子,这魏光焘没少伺候自己。虽说不及张之洞之辈的谋略才智,但,笨的奴才听话。
  
   出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陕西巡抚魏光焘当了两江总督。张之洞回鄂许久,调他上京当大学士的圣旨,才姗姗来迟。不久,又来了一道圣旨,调左都御史吕海寰到上海为会办商约大臣。意思也很清楚:
   大清的对外经济贸易大权,必须由吕海寰和盛宣怀两人一起会办会办才行。互相制约嘛。
  
   这里讲了许多官员的调动,目的是一个:便于解释以后发生《苏报》案时,为什么针对章太炎和邹容区区两平民“囚犯”的办案组,却空前地规模地集中了大批朝廷大员和封疆大臣。



  

英国伦敦UK London城市风景-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和谐交融-2

+日本 +革命 +丛报 +两江 +总督

本页Url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269 仁智互见 👎7
  • 还没有评论. → +评论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

    + 底蕴 底蕴
    AddToFav   
    新闻 经典 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