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8 , 12521 , 101 , 84
全球大学文科专业倒闭潮来了-3: 中国文科学科数据-3
社会现实正在变化
文科衰落的背后,还有社会风气的影响。
从科技崇拜到实用主义,这股浪潮现在看来,不可逆转。
一开始是文学、哲学、历史无用,后来是新闻、社会、经济无用,文科一步步边缘化。
在 AI 已然成为潮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聚焦于“可以量化”的成果,总结出来的“即将被 AI 替代的职业”,文科相关的职业也是首当其冲。
至于人文学科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既然不能当饭吃,那就不提也罢。
此外,还有社会对文科的刻板印象,也是让文科一步步滑向消亡的“帮手”。
许多人,认为学文科无非就是“读书、写论文”,好像没啥实际用处。
(2024年12月)上个月底,剑桥大学博士生艾莉·卢克斯在X平台上分享她的博士论文《嗅觉伦理学:现代和当代散文中的嗅觉政治》顺利通过,却意外成为了攻击的对象。
在不少人看来,这样的研究完全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也有人直接嘲讽道:“姐们儿真的写了一篇博士论文,解释为什么讨厌别人有体味是种族主义或阶级歧视耶。”
我觉得,剑桥大学博士的论文之所以遭到众人嘲讽,是因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技术时代,大家觉得她的技能毫无竞争力,“我上我也行”。
但实际上,很多人忽略了文科在塑造社会价值观、文化认同和个体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然,我不是要否认文科专业不吃香的事实(我甚至认为很长一段时间内,文科还会更加不吃香)。
我只是觉得,不吃香并不意味着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知识的价值,可以被简单地归为“无用”,它们起码承载着下面四个功能,而且这些功能是任何理工科的进步都无法替代的。
其一,文科能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一种能够打破刻板认知、深入分析复杂问题的底层素质。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理科思维”,其实不然。在研读文学作品、研究历史、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这恰恰是针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我们不只是了解故事情节,还要剖析人物动机、社会背景,以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立场;
我们不仅关注事件的表面因果,更需要挖掘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还有面对社会学相关的问题时,我们要学会辨别不同声音背后的逻辑漏洞和利益驱动。
这些过程锻炼的,正是打破固有观念、发现深层规律的能力。而在充满信息噪音的今天,这种能力尤为重要。
其二,人之所以为人,需要文化道德,这离不开文科的滋养。
从文学到哲学,这些领域在探讨人类经验、塑造伦理规范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在一个不断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的社会里,谁来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值得坚持的?
文科正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那一条纽带,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守护人性中的美德。
UfqiLong
其三,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文科的作用不可替代。
比如同理心,作为理解他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我们希望孩子具备的品格,恰恰是文科所擅长培养的。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艺术、理解历史事件,我们能感受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人类共鸣。
最后,不得不提到AI时代的创造力问题。
没错,人工智能是可以绘画、写作、编程,甚至可以当老师教学生、参与学术研究,但它无法替代的,是人性化的视角(不敢说永远,因为最近看大牛说,AI可以具有人类意识)。
技术越发达,人类越需要强调属于人类的创造力,文学和艺术教会我们发现美、表达情感、构建意义,这些看似无形的能力,是AI难以企及的领域。
再说得简单点,就是我们要用“人味儿”冲淡“ AI 味儿”,这样未来才能依然属于人类,最起码一段时间内……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南风窗: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
2.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展望2023
3.央广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拟撤销英语等6个本科专业
4.江苏招生考试网:20多所大学停招部分文科硕士!真实的天坑,人文社科……
5.麦可思研究:2023届本科生月均收入6050元 信息安全专业薪资最高
6.红星新闻: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24就业绿牌专业榜”
7.新京报:全球观察丨改革通识教育能挽回美国人文学科的颓势吗?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