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3-17 20:10 .. 准确把握定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定位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努力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遵循发展规律、凸显定西特色、服务全省大局的定西现代化建设之路。
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李继红主持开班仪式。
寇继军、党伟等参加。
汪尚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要倍加珍惜、笃定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把稳方向、忠诚履职;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要坚定自信、勇毅前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稳定与策略灵活、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重大关系,统筹兼顾、系统推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坚定不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不断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追赶发展新篇章,奋力开 .. UfqiNews ↓ 2
... 01-25 08:55 , 7227 , 69 ..
邓小平时代-下部-7: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6 扩大国防战略
邓小平从毛泽东那里继承的国防战略,严重依赖于两种极端方式的结合: “人民战争”和核武器.
“人民战争”是指动员地方民众骚扰和消耗装备更精良的入侵之敌,这在抗战时期曾被有效地用于对付日本的长期占领.
它也使苏联在1969年进攻中国时不敢长期占领,而且确实仍是让苏联不敢再发动进攻的一种有效方式,从而使苏联进攻的可能性变得更低.
由于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毛泽东不能指望在所有领域实现军事现代化,所以他把资源集中用于他认为最关键的领域:导弹和核武器(中国于1964年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试爆第一颗氢弹).
[18-65]毛给自己的继承人留下了一个不大的核武器库,它在数量和技术质量上都无法与美国或苏联相比;还有一些中程导弹和卫星技术(中国在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
[18-66]导弹、卫星和潜艇的研究在文革期间普遍受到保护.
[18-67]尽管如此,中国的军事技术在文革时期只取得了有限的进步,大大落后于互不示弱而有巨大军事投入的美国和苏联.
邓小平上台时,苏联在远端战机和导弹上取得的进步,使毛泽东从边境迁往内地的 “三线”工业顿显其防御能力不堪一击.
但和过去的毛泽东一样,邓小平相信即使敌人拥有占优势的军事技术,“人民战争”和核武器的威胁可以降低中国受到攻击的可能性.
但是中国也要针对苏联的技术进步做出调整.
[18-68]邓指示中国军队要做好准备,打一场“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这一概念由淮海战役的功臣、后来领导研发先进武器的粟裕于1977年提出.
在1980年秋天的一次会议上,中国的军事领导人开始就中国的战略指导路线形成了共识,即不再被动地诱敌深入,而是准备进行更为积极的防御.
[18-69]军事科学院院长宋时轮在1981年6月比较具体地阐述了“现代条件”的含义.
... 邓小平时代-下部-7: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6 ⟶
邓小平时代-下部-7: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6 扩大国防战略
邓小平从毛泽东那里继承的国防战略,严重依赖于两种极端方式的结合: “人民战争”和核武器.
“人民战争”是指动员地方民众骚扰和消耗装备更精良的入侵之敌,这在抗战时期曾被有效地用于对付日本的长期占领.
它也使苏联在1969年进攻中国时不敢长期占领,而且确实仍是让苏联不敢再发动进攻的一种有效方式,从而使苏联进攻的可能性变得更低.
由于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毛泽东不能指望在所有领域实现军事现代化,所以他把资源集中用于他认为最关键的领域:导弹和核武器(中国于1964年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试爆第一颗氢弹).
[18-65]毛给自己的继承人留下了一个不大的核武器库,它在数量和技术质量上都无法与美国或苏联相比;还有一些中程导弹和卫星技术(中国在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
[18-66]导弹、卫星和潜艇的研究在文革期间普遍受到保护.
[18-67]尽管如此,中国的军事技术在文革时期只取得了有限的进步,大大落后于互不示弱而有巨大军事投入的美国和苏联.
邓小平上台时,苏联在远端战机和导弹上取得的进步,使毛泽东从边境迁往内地的 “三线”工业顿显其防御能力不堪一击.
但和过去的毛泽东一样,邓小平相信即使敌人拥有占优势的军事技术,“人民战争”和核武器的威胁可以降低中国受到攻击的可能性.
但是中国也要针对苏联的技术进步做出调整.
[18-68]邓指示中国军队要做好准备,打一场“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这一概念由淮海战役的功臣、后来领导研发先进武器的粟裕于1977年提出.
在1980年秋天的一次会议上,中国的军事领导人开始就中国的战略指导路线形成了共识,即不再被动地诱敌深入,而是准备进行更为积极的防御.
[18-69]军事科学院院长宋时轮在1981年6月比较具体地阐述了“现代条件”的含义.
... 邓小平时代-下部-7: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6 ⟶
... 
01-25 06:51 , 7193 , 47 ..
邓小平时代-下部-3: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8
广东成了新的 “大寨” 文革期间,大寨是毛泽东为全国树立的走向社会主义农业高级阶段的伟大样板.
如今,广东并没有被正式树为样板,但它作为推进现代化的事实上的楷模而享誉中国.
全国各地的干部,通过各种报告会、广东经验研讨会、广东考察之旅,或对在广东工作或学习过的干部的走访等了解广东.
尤其是,很多北京高干冬季应邀去广东旅行游玩——广东人请他们是为了获得支持,而他们回到北京和其他北方城市后,就会讲述在广东的所见所闻.
过去,普通民众了解大寨是通过课堂和工作单位,通过书籍、宣传课、壁报、广播喇叭或前往参观.
现在,人们了解广东和深圳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在家看电视,而这些电视大多来自广东的生产线.
过去普通人去大寨,是因为被鼓励这么做;现在人们了解广东,却不是为了显示意识形态的正确性,而是因为真想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
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问题也仅仅是那个榜样过于强大,在其他地区还没有条件复制广东、福建试验的时候,那些地方的人们就已经满怀憧憬、迫不及待.
因此北京并不鼓励学广东,反而试图抑制人们恨不得马上复制广东经验的愿望.
很多先前被香港引入的西方做法,而今通过南大门进入广东,随后又传播到中国其他地方.
例如,当广东在佛山附近建造了全国第一座收费大桥时,那里的干部被批评说,这是一种用收费还债的资本主义做法.
可是没过几年,发债与收费就成了筹资兴建大桥与高速公路的惯用做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食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
这些商品的价格先是大幅上涨,随着人们对市场做出反应,增加了产量以后,价格也随之回落.
还有一个例子是广州引入了计程车.
直到19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都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旧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没过几年,中国所有大城市都有了自己的计程车服务.
... 邓小平时代-下部-3: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8 ⟶

01-25 06:51 , 7193 , 47 ..
邓小平时代-下部-3: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8
广东成了新的 “大寨” 文革期间,大寨是毛泽东为全国树立的走向社会主义农业高级阶段的伟大样板.
如今,广东并没有被正式树为样板,但它作为推进现代化的事实上的楷模而享誉中国.
全国各地的干部,通过各种报告会、广东经验研讨会、广东考察之旅,或对在广东工作或学习过的干部的走访等了解广东.
尤其是,很多北京高干冬季应邀去广东旅行游玩——广东人请他们是为了获得支持,而他们回到北京和其他北方城市后,就会讲述在广东的所见所闻.
过去,普通民众了解大寨是通过课堂和工作单位,通过书籍、宣传课、壁报、广播喇叭或前往参观.
现在,人们了解广东和深圳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在家看电视,而这些电视大多来自广东的生产线.
过去普通人去大寨,是因为被鼓励这么做;现在人们了解广东,却不是为了显示意识形态的正确性,而是因为真想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
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问题也仅仅是那个榜样过于强大,在其他地区还没有条件复制广东、福建试验的时候,那些地方的人们就已经满怀憧憬、迫不及待.
因此北京并不鼓励学广东,反而试图抑制人们恨不得马上复制广东经验的愿望.
很多先前被香港引入的西方做法,而今通过南大门进入广东,随后又传播到中国其他地方.
例如,当广东在佛山附近建造了全国第一座收费大桥时,那里的干部被批评说,这是一种用收费还债的资本主义做法.
可是没过几年,发债与收费就成了筹资兴建大桥与高速公路的惯用做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食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
这些商品的价格先是大幅上涨,随着人们对市场做出反应,增加了产量以后,价格也随之回落.
还有一个例子是广州引入了计程车.
直到19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都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旧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没过几年,中国所有大城市都有了自己的计程车服务.
... 邓小平时代-下部-3: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试验-8 ⟶
... 01-25 08:43 , 7222 , 0 ..
邓小平时代-下部-7: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做准备
1977年夏天邓小平复出后,开始着手和叶剑英等老干部一起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打基础.
然而未过一年这项工作便被推迟,因为他断定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必须立刻准备对越南采取军事行动.
1979年3月对越战争结束后,他认为近期再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低,因此对现代化军事装备的大规模投入可以继续推迟,以集中力量搞民用经济.
但是邓小平确实重新恢复了他在1975年启动的军队改进工作:军队裁员,召募受过更好教育的军人,全面加强纪律和训练.
这样一来,等到他退休的时候,中国不但能具备更强大的经济基础,而且会有一支更精干、更加训练有素的军队,这支军队将有充分的准备,可以更有效地运用那些在他退出舞台之后才得以购进的现代武器.
[18-1]
在1977年,邓小平表面上仍要服从尚任中央军委主席的华国锋,但实际掌管军队的是他和叶帅这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
华国锋当过公安部长,但是除了抗战时参加过游击队、林彪事件后担任过广州军区政委外,并未实际在军队工作过,缺少领导军队的经验.
以军事经验、知识、在军队高层中的威望而论,他都无法与邓小平或叶帅相比.
因此,1981年6月当华国锋正式靠边站、邓小平成为中央军委主席时,这不过是正式承认了自1977年以来邓和叶已在领导着军队的事实而已.
[18-2]军事政策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邓小平并不回避中国军队的问题.
他说: “指挥现代化战争,包括我们老同志在内,能力都不够.
要承认这个现实.”
[18-3]他知道中国在军事技术上已经大大落后,需要调整战略以应付主要对手苏联.
他还知道,林彪时期把军队干部派到地方任职,分散了对军事问题的注意力.
在邓小平失去权力的18个月里,他对军队的担心并不是 “四人帮”会建立稳固的势力,因为他们只 ... 邓小平时代-下部-7: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
邓小平时代-下部-7: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做准备
1977年夏天邓小平复出后,开始着手和叶剑英等老干部一起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打基础.
然而未过一年这项工作便被推迟,因为他断定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必须立刻准备对越南采取军事行动.
1979年3月对越战争结束后,他认为近期再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低,因此对现代化军事装备的大规模投入可以继续推迟,以集中力量搞民用经济.
但是邓小平确实重新恢复了他在1975年启动的军队改进工作:军队裁员,召募受过更好教育的军人,全面加强纪律和训练.
这样一来,等到他退休的时候,中国不但能具备更强大的经济基础,而且会有一支更精干、更加训练有素的军队,这支军队将有充分的准备,可以更有效地运用那些在他退出舞台之后才得以购进的现代武器.
[18-1]
在1977年,邓小平表面上仍要服从尚任中央军委主席的华国锋,但实际掌管军队的是他和叶帅这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
华国锋当过公安部长,但是除了抗战时参加过游击队、林彪事件后担任过广州军区政委外,并未实际在军队工作过,缺少领导军队的经验.
以军事经验、知识、在军队高层中的威望而论,他都无法与邓小平或叶帅相比.
因此,1981年6月当华国锋正式靠边站、邓小平成为中央军委主席时,这不过是正式承认了自1977年以来邓和叶已在领导着军队的事实而已.
[18-2]军事政策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邓小平并不回避中国军队的问题.
他说: “指挥现代化战争,包括我们老同志在内,能力都不够.
要承认这个现实.”
[18-3]他知道中国在军事技术上已经大大落后,需要调整战略以应付主要对手苏联.
他还知道,林彪时期把军队干部派到地方任职,分散了对军事问题的注意力.
在邓小平失去权力的18个月里,他对军队的担心并不是 “四人帮”会建立稳固的势力,因为他们只 ... 邓小平时代-下部-7: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作准备 ⟶
本页Url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