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观后感

《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是一部黑白胶片老电影,又名诺曼底登陆。她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同盟国军队集结主要精锐力量从西线英格兰东渡英吉利海峡,登陆到被轴心国德国占领的法国西海岸。这场战役主要发生在诺曼底海岸,所以电影名字也叫做诺曼底登陆(Normandy Landing),在盟军中行动代码叫做 霸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也有称之为 D-Day, 登陆日。本片已收录到 有福经典UfqiClsc: https://ufqi.com/news/clscpage.1098.html?tit=最长的一天 The Longest Day 。

这一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之一,盟军从此由战略防御转为全面进攻,同时轴心国也由盛转衰,开始节节败退,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同盟国取得全面胜利。以此可见,此次战役的重要意义,电影以相对写实的手法描述、记录、纪念和致敬这场扭转战局的战争。

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抛开了宏大的二战历史背景,从一个个普通而朴实的士兵或将士的角度来展现、解读和描绘这一复杂而又庞大的精彩绝伦的对决——盟军投入300万人,德军150万人。其中一个个并不算出色的士兵或者将士,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强大的盟军主力部队。艾森豪威尔将军作为盟军总指挥在战情分析时,并没有显现出英明果敢或者高超神勇,相反,在有限的可供选择的范围内,他做出了一个自己都不情愿的冒险——在稍纵即逝的时间窗内发起跨海峡登陆作战!
恰恰是这个违背他本人意愿或者行事风格的决定,也让轴心国敌方分析其行为模式的情报人员及指挥官都不相信在那样的条件下盟军会贸然发动攻击。世事无常,艾森豪威尔将军不情愿地妥协,也把敌方打击个出其不意,也许这就是天意吗?

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尝试刻画的,似乎就是这样一个由普通人完成的不普通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战前准备阶段,在候场的士兵中,有一位大兵的夫人怀孕了,孩子的父亲却不是这个大兵,但他却还是很担心夫人的安危。另一位大兵,与人唠叨了半天,彼此并不熟稔,只知道他的妻子跟了别人跑掉了。尽管根据军婚保护法律,他可以发起追诉,但他还是选择了原谅她。
至于在影片开头的场景中,火头军分餐时机械地喊叫 下一位 、下一位,当一名大兵抱怨说饭餐难吃时,火头军也只是简单地怼回去说,他只是领一份薪水,做简单的饭菜而已。
再往下,吃饭完毕,候场的大兵们聚集在狭窄逼仄的空间里,唠嗑的,写信的,甚至是打牌赌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是有组织无纪律。盟军三军将士,怎么能在军营打牌赌博,还是赢钱输钱的呢?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符合人性的。

电影没有旁白,但我们似乎能听到这些质朴的声音:只是一份职业而已,但又要做好它。宏大的叙事背景——世界和平,解放全人类——都被这些低俗恶俗的段子故事消解地无影无踪。为何导演要刻意地抹去了那些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是因为它们太空洞了吗?

不独这些士兵看起来平凡而朴实,甚至是低俗,作为一线将士,在前线作战指挥的指挥官,在影片中显露出的品行也差强人意。前线指挥官中,空降师的上校落地后自己摔折了腿;登陆上海滩,枪林弹雨中血肉横飞,指挥官不沾枪炮反而叼着雪茄在发号施令;其他的带着宠物遛狗的上校,拄拐杖的上校,吹喇叭的上校,这一幕幕,或是艺术化的处理,或者是为了化解血雨腥风的残酷。
有了这些元素,电影所要讲述的一切都行云流水,不管是吹喇叭的,抽雪茄的,遛狗的,拄拐杖的,这些千奇百怪的指挥官尽管秉性各异,但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都是无可挑剔的。与专制独裁的千人一面、整齐划一不同,民主自由的世界里,连最需要等级森严、纪律严明的军营中,都如此的花样繁多、参差不齐。这或许是二战取得胜利的秘诀之一吗?

类似的滑稽的场面和人物还有很多,这些猜测或许是牵强的,盟军的三军将士或是艺术化加工的。但近三个小时的黑白电影中,并不让人感到枯燥,也可疑之处,反而给人的感觉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简而言之,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是一部可以与史实并举传颂的经典电影。

原文首发: https://ufqi.com/blog/movie-the-longest-day/ , -R/k2SY

最长的一天,电影海报,诺曼底登陆,D-Day,登陆日
此条目发表在社会生活分类目录,贴了, , , , , , , , , ,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电影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观后感》有1条回应

  1. Pingback引用通告: 电影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观后感 | -wordpress-wadelau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aptcha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