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证明自己是个穷人?..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2023-03-31 , 8294 , 104 , 144

听音频 🔊 . 看视频 🎦

[编按: 转载于 虎嗅网/随水文存 (ID:ssmoshes),作者:随水.]

如何证明自己是个穷人?



我们家从未买过房,我对买房这件事也没什么执念——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十年祛魅(上)一蓑烟雨任平生》中写过缘由:

  “在上海买房毕竟不是买菜,这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都算是非常重大的人生决定,一旦做出这个决定后,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又不是投资者炒房客,肯定得要靠工作还房贷。如果那时候真买了房,我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经历了,因为甚至都没法在当时迈出第一步——辞职。

……我心底对买房这件事最大的恐惧在于,感觉在上海贷款买了房,自己一辈子可能就被绑定在上海了,会一下子扼杀掉人生90%的其他可能性。

……我完美地错过了所有在上海买房的机会,因此也错过了一些姻缘,所以才遇到了我现在的人生。”

我从2012年开始租房住,一转眼已经2023年了,我依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尽管不曾后悔没在当初房价低的时候把房子买好,但我还是得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对房子的需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前我只是个孤家寡人,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哪怕只是一张沙发一个地铺,都能悠然自得地过日子;当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之后,对住房的需求依然没有太大变化——我太太直接住进了我原来租住的公寓,多一个人同住无非是多放一张书桌,吃饭时多添一双碗筷,一套两居室就能住得很宽裕了;当两个人变成三个人之后,对空间的需求稍微多了一点——我太太带着孩子睡,沙发变成了我长期固定的床,两居室的房子堪堪够用。
 

-loading- -loading--loading-



如今三个人又变成了四个人,随着孩子们越长越大,衣服和玩具越来越多,他们所需要的空间也越来越多,可家里却连一张小桌子小椅子都无处安放……就好像栽种在花盆里的一棵小树,随着开枝散叶茁壮成长,原来的花盆终究是不够了。因此,回到上海定居之后,由于住房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日益凸显。下半年很可能还要再搬一次家,换个大点的房子。
 
但老搬家也不是个办法,我太太作为一个女人吧,终究有种筑巢的本能。以前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时候,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没把房子看得太重;随着家庭成员越来越多,自己的房子成了她安全感的来源。

更要命的是,我太太在老家拉达克,从小是住惯大房子的。拉达克总的来说是一个农耕文化社会,土地是安身立命之本,他们就跟中国人一样安土重迁。在拉达克广袤的土地上,只有30万人口,这种空旷与印度的拥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地土著不管有钱没钱,多多少少有些祖传的田产地产,有独门独栋的房子,住房从来都是不愁的。拉达克人家里最大最重要的房间就是客厅,这相当于他们的门面,其他房间都可以破破烂烂家徒四壁,但客厅一定要好。他们倒是可以没有卧室, 一切起居都在客厅里。
 
并且拉达克人还有一个传统,亲戚朋友来访都会邀请人家住在家里,不请别人住家里是一种很失礼的做法。这事实上是拉达克当地社会发展程度的必然——首先,在旅游业出现之前,村庄里根本没有旅馆,走亲访友本来就只能住家里;其次,拉达克人所谓的邀请亲友住在家里,事实上只不过是给条毯子让别人在厨房、客厅里的垫子上和衣而睡,反正他们本来就不用换衣服洗澡什么的。
 

UfqiLong


一间阳光充足的大客厅是拉达克家庭住房的标配,这里也能直接用作客房让客人过夜睡觉 作者供图

我太太不依不饶地参照他们   “拉达克习俗”,觉得她爸妈来上海也一定得要住在家里,但我们家里显然没有地方。因此她经常会责怪我——正是由于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太小,成为了她没法儿也没脸邀请父母来中国的原因。每次有朋友上我家来,我太太也都会特别不好意思。
  她说要是被拉达克人看到我们现在住的地方,会觉得我们住在贫民窟里。我们住的老公房只有一个很小的饭厅,没有那种可以放沙发的大客厅,这种房屋设计对于极端重视客厅的拉达克人而言是不可理喻的。

我说你怎么不告诉他们上海房子的价格?我们租住的50平的小房子,都能在列城买一个庄园了。她说这个拉达克人不懂的,他们只看房子大不大……我觉得这事儿未必是拉达克人不懂,而是我太太自己不懂——按照我太太的标准,上海那些没有大客厅的老公房大概都算贫民窟,在她眼里比孟买那些贫民窟好不了多少。

她会有这样极端的想法,也要怪那些请我们去家里做客的土豪朋友——要知道一般只有住大平层或者别墅的人才会邀请别人来家里做客,像我们这样家里连客厅都没有的话,除非是特别熟,否则根本不好意思请人来啊。一来二去我太太有机会去做客的大都是   “沪上豪宅”,这种“幸存者偏差”让她感觉似乎在上海拥有大房子很容易,导致她眼高手低,把180平的大平层甚至别墅当做了标配,搞得我压力山大。


我跟她说,能在上海有房子的人,不管房子大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算是有钱人;而能在上海有大房子的人,那绝对是金字塔顶端的有钱人……可她还是整天抱怨住的地方太小,梦想着要住大房子——少说也要140平以上才行!

当然,我太太并没说非要住在上海。假如能够跳脱出上海这个地域,住上大房子其实并不难。所以我回国之初曾认真考虑过去云南、四川定居——我们甚至都不用住城里,在有山有水的乡下找个院子就行了,让小朋友时刻亲近大自然多好。

但回到上海跟父母比邻而居了一年多之后,越来越觉得现阶段住得离父母近很重要——一来有时候难免需要有人帮忙看会儿孩子、接个娃,有父母在左近方便得多;二来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住得近一点有些什么突发状况终归好照应。于是乎,我的想法从   “去大理定居”变成了“带着父母去成都定居”;
  当发现父母完全离不开上海之后,又变成了“最近几年暂时先在上海定居”。

另外带娃的残酷现实使我意识到,在家里的娃们都上幼儿园之前,家附近有一所负担得起的托班,实在是太重要了!(详见《馒头入托记》)从前所幻想的   “在有山有水的乡下让小朋友时刻亲近大自然”,完全是一种自找麻烦的浪漫主义情怀。

我也意识到,不管我愿不愿意,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成为了一种刚需。过去我们两个人每次搬家都能累掉半条命,想到今后四口人举家搬迁,那简直就是一场   “浩劫”。且不说别的,我首先就迫切需要一个地方能够长期存放家里的很多东西——比方说我的好几十箱图书由于无处摆放,至今都只能临时存放在土豪朋友的别墅地下室里。
 

-loading- -loading--loading-


UfqiLong


关于这个迫在眉睫的置业问题,我之前在大方向上考虑的一直都是成都——成都是我国内最喜欢的城市,不仅美食众多,当地的朋友亦众多;不仅生活便利,交通亦十分便利,有直飞印度的航班,去藏区也非常近……唯一不如意的就是四川盆地潮湿的气候(我比较喜欢干燥的地方,这也是我不喜欢海边的原因),但无论如何,成都的房价终究还算负担得起,让我能看得到置业的希望。

至于上海的房价大家都懂的,动辄上千万的房价,根本看不到买房的希望。最关键一点在于,在我看来花那么多钱在上海买房完全不值得——有这样一笔钱,我可以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过上非常舒适的生活。因此我之前从未考虑过在上海买房——直到最近有朋友提醒我可以去申请经济适用房。

(未完待续, To be contd)
 

苍翠欲滴绿色地球的极致美景草原湖泊与山川-6

+房子 +上海 +家里 +太太 +买房

本页Url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20 仁智互见 👎1
  • 还没有评论. → +评论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74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75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79

    黄奇帆最新2万字解读中国地产大趋势 黄奇帆最新2万字解读中国地产大趋势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78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83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54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23

    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离开北京-3 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离开北京-3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14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相关精选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55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29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70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30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58

    黄奇帆最新2万字解读中国地产大趋势-6 黄奇帆最新2万字解读中国地产大趋势-6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45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65

    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写在房价暴涨前-50

    中国央视一姐董卿的情事与美国豪宅-3 中国央视一姐董卿的情事与美国豪宅-3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AddToFav   
    新闻 经典 官宣